溧阳历史上,出过很多要人、名人,可谓人杰地灵,俊采星驰。根据统计,溧阳出过两位状元、两位榜眼、三位探花,一百八十六位进士。两位状元中,其中马世俊可以说是溧阳历史上唯一一位汉族状元,溧阳状元阁中就有这位清代溧阳籍状元的雕像。马世俊出身本地望族,少负盛名,才华横溢,居庙堂之高而保持清高正直的本色,同时,他在溧阳的历代官员中也是学术成就最高的。可以说,在溧阳的文化史中,马世俊占有重要一席。
马世俊,初名马世琪,字章民、甸臣,一字句后,号汉仙,别署匡庵,溧阳别桥镇马家村人。关于马世俊的出生日期,有书中记载是明万历三十七年(),也有的记载为年,而在年版《溧阳县志》中则将其出生年份标记为“?”,意即不可考。
马世俊出生的马家,在溧阳可谓是名门望族。“一门五进士,两世四魁元”。溧阳“叔侄解元坊”的坊联,说的就是溧阳别桥马家在明代科举考场上的风光。马家的马性鲁,是明正德六年()进士,其叔伯兄弟马从谦、其子马一龙、其侄马震章都是进士。还有后来的马成名,是崇祯四年的进士。五进士中马从谦曾担任掌握皇帝玉玺符牌的长官——尚宝司卿,官阶正四品。马从谦正是马世俊的曾祖父。马世俊的祖父早逝,父亲马中任以诸生的身份参加科试,未如愿。考场的失意,使马世俊的父亲改变初衷,把精力转向培育子女。
马世俊在状元阁中雕像
马世俊幼时母亲就去世了。他自小聪颖,八岁时就能作诗文。县学毕业时,屡试第一,在溧阳县内外都很有名气。他经常和长兄马世杰以饮酒赋诗、作曲题对,很有文名,兄弟二人被称为“二马”,比作陆机陆云两兄弟。但是马世俊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崇祯九年(),马世俊开始奔赴省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当年乡试考题是“渊渊其渊”。马世俊自负才文,一心要写出上佳之文,不肯轻易落笔,冥思苦想大半天,卷面上竟仍无一字。待监考官来收卷时,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半是自嘲半是抒志,写下打油诗一首:“渊渊其渊实难题,闷煞江南马世琪;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马世俊也算是开了交白卷的先河。
此后,他经过六次落榜的考验,直到清顺治十四年()秋天,第七次参加乡试,方才过关成为了一名举人。为此,马世俊前后花了21年,从明末考到清初,已经年近半百。
马世俊书法扇面
顺治十五年(),马世俊赴京参加会试,但是这次会试又名落孙山。于是马世俊滞留在京城,准备参加第二次会试。马世俊家境贫寒,留在京城,就像现在的“北漂一族”。在这期间,他走访了不少师长、前辈,特别以文谒见了著名文学家、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的长官左都御史龚鼎孳。龚鼎孳看完他的文章,大为赞赏,连声称他“真才子也!”为了使这位穷举人摆脱经济的困境,他慷慨解囊,拿出八百两银子,予以接济。这给予马世俊以巨大的鼓舞和支持。
顺治十八年()三月,马世俊再次赴会试。这次舆论对他也有利,熟悉他的人说,马世俊会试应得前三名,而他也很自负:“平生不以第二人想。”虽然初试未夺冠,但他在随后的殿试中思路敏捷,超常发挥。其文章侃侃直陈,言词犀利激切,称“王者天下为家,不宜示同异,必尽捐满汉之名,俾精白一心,以成至治”。马世俊的这一思想,深得刚入关不久的满清统治者之心。因此,马世俊深受新登基的康熙皇帝赏识(亦有资料称顺治帝,因顺治帝于当年二月去世,似乎时间上对不上),被破格擢升为一甲一名,独占魁首,从此步入仕途,初授职翰林院修撰。三年后他升任翰林侍读,年任甲辰科会试同考官,后成为直隶学政。
马世俊画作
马世俊自负才学,却是低调为人,高调做事。他看见宰相,长揖而不拜。宣布他为头名状元时,他不乘舆马,独自步行回到寓所,在当时传为佳话。当时他自己写了一首诗:“听得传胪第一声,玉阶何意引诸生。同瞻蕊榜随云动,独捧宫袍映日明。樱荐寝园初罢燕,柳依禁御尚闻莺。应怜十里无归骑,自愧才疏欲避名。”自不同于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马世俊性格孤傲,我行我素,不媚权贵,不贪荣华,不攀高位,甘于寂寞,对一般官场应酬,总是托辞不去。他为官清廉,疏于理财,当了京官,生活仍是十分简朴,连轿马也乘不起。上下朝总是步行往返,从不坐轿,这在历代官员中应该也算少见。
马世俊入了翰林院,仍埋头书斋苦读。早晚他都书不离手,平生以诗曲书画为伴为伍,一生著作甚丰,学术成就为溧阳历代官员中佼佼者。因而他的主要成就,应以文章著名。他的通志并列文苑所著《十三经汇解》一书,是清时学子们学习儒家十三本经典的一部参考书,于康熙二十七年()被刊刻并颁发天下学馆。马世俊在京做官时间不长,但其著有《匡庵诗集》、《匡庵文集》、《理学渊源录》、《禹贡注》、《李杜诗汇注》、《十三经汇解》、《华阳游志》、《马世俊佚稿》等作品传世。同时,马世俊不仅善诗能文,书画也俱佳,在书画上被誉“出二王(王右军、王维)”;他还能编剧作曲,吟诗作文。真是棋琴书画,无一不精,可谓文坛奇才。他一生所作书画甚多,可惜很多早已散佚,无处寻觅。
马世俊题字
马世俊因久居民间,又历仕途,对下层群众的疾苦和官场中的腐败及倾轧,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常有感而为诗发,颇具对现实的批判色彩。其诗作敢于触犯时忌,如在《泰山妇人行——书〈酷吏传〉后》中写道:“去年吾夫作虎脯,今年吾子葬虎腹。便欲辞家择乐土,趑趄未行心畏缩。君不见商君论囚渭水赤,宁成一怒诛三族。杀身岂肯全寡妻,破家无复存茅屋。妇人犹在泰山下,终身辛苦守茕独。吁嗟乎!食夫留子留我身,翻谢猛虎何其仁。”把农妇避苛政于山的无奈,表述得淋漓尽致。
马世俊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溧阳,旧县志中载有其游览故乡山水后写下的几十首优美诗作。或许,正是溧阳山水的清奇,滋润了这位才俊,丰富了他的创作源泉,才使他有了如此成就。
康熙五年(),马世俊中状元后任职仅5年,病卒于京城任上。死后行李萧然,仅留余图书数卷而已。其子扶柩而归故里溧阳,几乎没什么遗物,乡人均不信状元公竟如此穷困潦倒。他虽是财富的侏儒,却是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在为人处事上为我们溧阳后人树了个标杆。
◆◆◆◆◆
溧阳市旅游局出品
文字
刘国庆
编辑
刘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hj/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