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溧阳市 >> 溧阳市环境 >> 正文 >> 正文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潘乾校官德政

来源:溧阳市 时间:2018-10-9

潘乾,字元卓,东汉灵帝时陈国长平(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北)人,生卒年不详。潘乾是春秋时楚国太傅潘崇的后代。他童年时就才思敏捷,饱读诗书。成年先在上郡(古郡名,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担任副职,后来又担任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县尉,都颇有政绩。光和年间,上级查察他廉洁奉公,升任为溧阳长,这也是溧阳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位父母官。

△镶嵌在南京博物馆的校官碑

东汉的溧阳县比现在的溧阳范围要大,包括现在的溧阳、南京的高淳区和溧水区。潘乾在溧阳县长的任期内,因为“政绩卓著,泽被乡里,”所以,东汉光和四年()他的下属官员刻了《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以下简称《校官碑》)以纪念他的德政。此后,潘乾的事迹就无从知晓。有人认为潘乾逝世于光和四年(),《校官碑》就是为了纪念他而立。

△溧阳一校园内的复制件

根据《校官碑》记载,潘乾在溧阳任职期间,很有作为。他亲近贤良,尊重有知识的人,办事公正,对待百姓和蔼可亲;他设置户籍六百,为他们减免赋税和徭役;还怜悯孤儿,抚恤老人,表彰孝子节妇,尊敬有义行之士,远离重利之徒。因为潘乾的德政,溧阳的百姓都自觉地缴纳赋税,完成徭役。

潘乾在文化教育上尤其有开创性,他建造了目前已知溧阳地区最早的学宫。《校官碑》说他“推泮宫之教,反失俗之礼,构修学宫,宗懿招德”,“修学童冠,琢质绣章”。他推行官学的正统教育,杜绝有失习俗之礼,修建学舍,倡导美德,让成人和童子入学,使之雕琢成器,焕发才华。潘乾之后,唐代有县令柳均在旧县兴办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北宋淳化五年(),知县夏侯戬在今溧城镇西门外兴建宣圣庙(学宫)。潘乾兴建的学宫是溧阳学宫的肇始,充分说明了溧阳这片土地教育文化事业的源远流长。

潘乾的事迹基本来自《校官碑》碑文。《校官碑》是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县丞赵勋等为溧阳县长潘乾所立,是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见证。此碑长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整体呈圭型,上部有穿,穿经12厘米。穿上部碑额竖书“校官之碑”四字。文在穿下,正文十六行,行二十七字,共字。另有题名和年月共95字,总字。末一行有造立年月:“汉光和四年十月已丑朔廿一日己酉造”。文字皆隶书。

后人对碑名中的“校官”一词是官职还是学舍,一直争论不休。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翁方纲认为应该是学舍,他说:“谓校官潘君之职,非也。校官者,学舍之统称,潘君之职,自是县宰……兹碑特颂其兴学之事,故其石刻于学舍……校官二字是学舍之名,非职官之名也。”翁方纲提出的校官即学舍的说法后为人们广泛接受,认为可信。《校官碑》碑文内容是记述溧阳长潘乾的品行和德政。

1

《校官碑》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溧阳情况具有重要价值。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明确了东汉时期溧阳县治就位于今高淳区固城湖畔的固城遗址。固城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固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不断佐证了这一观点。根据高淳区文物部门的调查,固城遗址分为子城和罗城,现仍存有城垣和护城壕,城内外的遗存具有鲜明的两汉特征。首先,城址布局及周围墓葬为汉代特征。其次,城内发现的水井及城墙包含物为汉代遗存。特别是当地开挖东城墙时,根据城墙中所含的砖、板瓦、筒瓦形制,鉴别为西汉遗存。并判断古城的东城墙修筑时代不会早于西汉,应是西汉后期或东汉时所筑。最后,城址也是按汉代风水体系设计。

2

《校官碑》的内容还反映了东汉时期溧阳县的政治架构。当时的溧阳设置有长、丞、左右尉,置掾史。当时溧阳县长为潘乾,县丞为赵勋,县左尉为董并,县右尉为程阳,下置户曹掾杨淮、议曹掾李就、议曹掾海桧等。

潘乾虽然逝去了一千八百多年,但是他重视教育、尊重文化的德政,至今仍然在造福着后世。

◆◆◆◆◆

溧阳市旅游局出品

文字

曹昕运

编辑

刘佳









































白癜风小偏方
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hj/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