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吃青团习俗,
已有很久远的历史,
历代都有记载。
宋《琐碎录》曰:“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那时就有青饭作为祭祀食品。明《七修类槁》有“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到了明末清初,遂改以青团代替了糯米青饭。清《清嘉录》有载:“市上卖青团,有青艾香,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江南青团形态圆满,碧绿晶亮,香糯柔口,甘甜不腻。
在我们家乡溧阳,
有一种特殊的青团,
它就是“毛鼻头”青团。
清明时节正是溧阳田野最美的时节。金黄的油菜花绚烂夺目,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气息。麦浪随风鼓荡,和油菜花合成黄绿相间的和谐图案,一直铺到天边。池塘边随风摇摆的青翠杨柳,篱笆边探出几枝粉红的桃花,院子里盛开雪白的梨花。野花野草也不甘示弱,在田间地头悄然绽放,嫩黄的、浅蓝的,淡粉的,星星点点,满眼春色煞是可爱。
这个时节,如果到乡村去,最适宜挎上篮子去田间地头挖野菜。在田埂边、山坡上你会发现有一种矮矮的,白中透青,蓬松松毛绒绒的,顶端开黄花的小野菜,这就是我们溧阳人口中的“毛鼻头”了。“毛鼻头”学名“鼠曲草”,正是制作溧阳“毛鼻头”青团的主要原料。
现在,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大人小孩都喜欢结伴去山里踏青,顺便摘毛鼻头。小麦田的毛鼻头草最多、油菜田边的最嫩,桑树田里也会有,而且要有就是一大丛。大伙一边穿梭采摘一边惊叹连连。等到下山时,每个人头上衣服上都沾着黄色的花粉,连脸上、眉宇间也是星星点点,而篮子里则装着满满的毛鼻头草。
回家后,把采来的草倒在院子里,姑娘们开始细心的挑拣。抖掉泥土,剪掉老叶,只取“毛鼻头”最细嫩的芽,再用清洌的井水洗上几回。等“毛鼻头”洗净后,就该轮到捣汁了。男孩子们把石臼洗净,倒入嫩芽,然后就用杵一下一下的捣,动作要先重后轻,越到后来力道越轻,不然会溅得满脸青草汁。
等叶子全捣烂成青绿的汁后,就可以将雪白的糯米粉倒入汁中,再用杵斜刺里用力捣,那粉团和草汁就均匀地掺和了。粉团渐渐地硬起来了,不过,还得用劲杵,直到变软,变得有韧劲才可以起臼,放在桌上用力揉成墨绿的面团。如果没有石臼的,也可以用菜刀剁碎,再和入米粉。当然味道可能会差上一点。
把面团分成一个个的小剂子,就可以包团子了。大家一起动手,包入红豆沙、芝麻碎,菜馅,做成一个个绿色的团子。水开后,把团子放入蒸笼,大火蒸个二十分钟,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香甜的味道时,揭开笼盖,用力一吹,看到团子发亮,那就差不多熟了。
水汽散开,绿中泛黄的“毛鼻头”团子就出现在你面前。个个光滑水亮,阵阵清香扑鼻,看着就让人直流口水。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起一个放入嘴里,拉出长长的丝,一边叫着烫一边吃的津津有味。刚起锅的团子软、糯、甜、香,实在诱人。尤其那毛鼻头的清香钻进鼻子,粘着舌头,实在是好吃的不能再好吃。
清明时节,外地的游子都回溧阳老家踏青扫墓。父母亲戚都会不约而同地做些毛鼻头团子,等着孩子们去吃。临走时还非要让捎上一些回家尝尝。于是这些绿色的团子被带往北京、南京、苏州、常州各地,而热情好客的溧阳游子往往又把他们分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在品尝的同时,大家不仅吃出了家乡味,也吃出了家乡情。
溧阳的毛鼻头团子哟,就这么跟着我们一路香飘千里。如果你到溧阳来玩,请你也来品尝一下毛鼻头团子,品味一下溧阳乡村的风土人情,感受一下溧阳人的热情大方吧!
来源
溧阳旅游局
大栗新闻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hj/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