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溧阳市 >> 溧阳市环境 >> 正文 >> 正文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陈鸿寿笔墨济世

来源:溧阳市 时间:2018-10-7

溧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名士灿若群星,他们的智慧之光曾经穿越世纪的天空,光华闪烁。溧阳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给了他们滋养和灵气,构筑了溧阳历史文化俊采星驰的华章。我们从史料典籍中寻找到清代以前(含清代)六十多位“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经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拾遗补阙后,由热心研究溧阳文化的作者沿着历史名人的足迹寻幽探微,再现他们在溧阳留下的千古事、旷世缘。一家之言,难以周详,欢迎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嘉庆十六年()三月的某一天,阳光和煦,桃李迎春,正是山花浪漫的季节,浙江钱塘一位拔贡补缺的落第书生告别妻小,正负箧北上溧阳履新。他白天打尖上路,天黑住店安歇,一路探亲访友,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经湖州,沿东太湖诣长兴、到宜兴,往溧阳方向迤逦而来...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曼生

陈曼生

清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又号老曼、曼寿、曼公、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制陶家。嘉庆六年()拔贡以后,他被“考以知县用,分发广东,丁忧服关,奏留江南,署赣榆县,补溧阳县。后河工江防同知,海防同知。道光二年以风疾卒于任所,享年五十有五。”

落第秀才陈鸿寿为官溧阳:

乾隆末年,大清外忧内患、危机四伏,帝国已经呈现没落之相。嘉庆亲政之后,为了挽救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大力启用人才。落第秀才陈鸿寿经举荐拔贡到了溧阳任上之后,为了感激皇恩浩荡,他教化民众,励精图治,把溧阳治理得井井有条。更为可敬的是他不仅为官清廉刚正,还有一腔愿为民生奉献自己热心与勇气的豪情。

许多史料记载陈曼生为官溧阳的政绩:《墨林今话》卷十称道曼生为官“廉明勇敢卓著循声创文学修邑志办赈之善为大江南北最。”

又《合集》云:“(曼生)历任繁剧,治事精敏,折狱如神。溧阳岁饥,设法赈济,活人无算。治行为当时第一。”那么陈曼生是怎样“设法赈济”的呢?在《溧阳县续志》卷十《义行篇》中载曰:陈是金,字七贤。同知衔。人品端方,乐善好施。……嘉庆十九年(甲戌为公元年)岁饥,宗族多贫困,是金出粟以赈。知县陈鸿寿奖以“谊笃本支”额。

又:沈诠,附贡生;戴耀奎,国子监生。嘉庆甲戌大早,均输粟助赈。……知县陈鸿寿奖沈诠“万金捐济”额;戴耀奎“好善不倦”额。

又:吕武,国子监生。嘉庆乙亥(年)春输粟赈,正赞两图。知县陈鸿寿奖以“善周桑梓”额。

又:为了表彰本地一位儒生贤妻宋氏操持笔墨的事迹,题写过“彤管流芳”四个大字,并刻石建坊,此牌坊早毁,石刻坊额散落民间。年被溧阳文管委文博工作者狄富保先生偶然发现并收集。

由此可见,陈曼生是个清官,为了褒奖邑民助赈及教化乡民,他的手书扁额奖励虽属精神鼓励性质,然而得到既是一县之宰又为西泠名家的陈鸿寿的墨迹,民众自然觉得荣耀之余又倍感珍惜。

参与重修溧阳县志

此外,陈曼生在溧阳任上还参与重修了溧阳县志,并且亲自作序:“溧阳之有志自宋始,凡数修而迄于乾隆之八年。距今盖七十年矣。前志既未尽满众望,而更历岁久阙焉不纪,有人物翳然之慨!于是,邑之士大夫请于前宰李君葛峰,定重修之举。……余踵葛峰后承乏于此,越两年而观厥成。……自乾隆八年以后,宰是邑者不可以数计,中间数十年数十人,其姓名里居皆茫然无考,故老旧人亦无能言者。今此志成于余为宰之日,志一日传则宰之姓氏一日不忘。姓氏一日不忘则其人之贤与不肖亦与之不忘……”金杯银杯莫如老百姓的口碑。陈曼生上任伊始就下定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决心。

曼生交友

“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由于政治清明,再者溧阳民风淳朴,早就盛名在外的陈曼生在溧阳任上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吟诗作画、冶游交友。《清代学者像传合集》上称:“(曼生)先生家故贫(空),而豪宕白喜,……所居室庐狭隘。四方贤隽莫不踵门纳交,酒宴琴歌,座上恒满。好施与缓急叩门至典质借贷以应。迨登仕版,名流益往归之署舍至不能容,各满其意以去。性复廉洁,不妄取一钱。自奉节啬而宾客酬酢备极丰瞻。”曼生孝友,宁愿悭吝自己,绝不会亏待朋友。所以公余之暇曼生“与同人觞咏流连,无闻寒暑。”

设计曼生壶

爱壶藏壶,文人之雅兴。说起陈曼生,不得不提到由他设计、杨彭年兄妹制作的十八种款式的曼生壶。我们至今无从考证陈曼生和紫砂艺人杨彭年兄妹如何结识的,或许他在拔贡溧阳任上途经溧阳的时候就曾在他们家打尖歇过脚,或许是曼生探友冶游时经朋友介绍从而相识相交也有可能,毕竟溧阳毗邻宜兴,舟船便利,来去自如,有文人士大夫情结的陈曼生结交几个紫砂艺人也再正常不过了。

这里给大家简要地讲述一下曼生十八式中某款紫砂壶的典故: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是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曼生壶清杨彭年制/陈曼生铭

曼生壶是文人与紫砂艺术、文人与艺人珠联璧合成功创作的一代典范

除了《石瓢》,曼生十八式茶壶还包括《半月瓦当》、《仿古井栏》、《横云》、《却月》、《饮虹》等等。这些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刻写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曼生壶是文人与紫砂艺术、文人与艺人珠联璧合成功创作的一代典范,把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其简洁明快的造型、深刻隽永的题铭乃至书法篆刻、在壶体上的布局章法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使紫砂壶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令后人叹为观止,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为珍品。

△陈鸿寿行书《佳客清谈》五言对联

结语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纵观陈曼生的一生,他似乎并不是作为一个一般的政治人物出现于世人面前的,他把紫砂壶这种普通的生活器皿上升为一种文化载体,从而开启了紫砂的人文时代,进而改写了我国的紫砂文化艺术史。他犹如一颗闪亮的流星,惊鸿一般点亮了某一段历史的天空,让后世的人们永远怀念。我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关于这点,陈曼生做到了。

内容来源

溧阳时报

作者

徐云峰

图片来源

网络

本期编辑

杨童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hj/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