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谦
字德光,号茭东,明成化十五年()生,为溧阳彭氏九世辈,明嘉靖二十三年()秦雷鸣榜特科第十名进士,工部观政,后为屯田司主事,卒于年,享年66岁。
溧阳明清县志记录彭谦家资豪富为乡里冠。在称为小县志的《溧阳彭氏宗谱》中记述彭谦在朝为官时,严嵩是吏部尚书、大学士,对这位擅权者,彭谦竟“不肯往嵩视谒”,显示着刚正不阿的秉赋;居家时“黎明即起,由竹墅至茭山,绕西郊,遍历诸子、侄家,察其勤惰,戒诸妇浓妆”;晚上待客后,“秉烛独坐,拈起题目构思于笔墨”。彭谦公豪迈俊朗,著《茭东诗集》两卷及其他作品,以诗书大气昭示后人;用智慧和勤勉筑山引水,营造夏林园、楠木厅等,以好景观留存世间。
龙山著诗书
溧城西南郊的大石山顶,峰峦叠嶂,巨石嶙峋,大石之中有个汩汩泛水的龙洞,因此也称龙山。明嘉靖十六年,彭谦在山头创作了多件诗书作品。在龙洞口刻有颜体字“龙门”,旁署“皇明丁酉彭谦开”;龙洞旁有彭公刻字“过此一关,遗我百虑”,表达了遇险呈祥的感慨;山颠东南的石壁刻着诗作《登龙山》:“古洞推开一窍深,凄凉遗迹久幽沉。天随鸟尽江如练,社至龙归风满林。新构留云常昼瞑,疏棂过雨是秋阴。登临何必重阳去,景物悠然日可寻。”左署“嘉靖丁酉仲秋彭谦书”;在洞口左侧的险崖上刻有数尺见方的楷书“壮观”两字,右边刻“唐李太白书”,左边刻“皇明彭谦刊”。
大诗人李白的书迹很少被后人看到,然而在飞鸟登临处却有着诗仙的书法,可谓稀世珍宝。彭公这些诗书其中落款为“皇明丁酉”,即为嘉靖十六年(),是年彭公57岁。他在山下建了寺院,是为方便山顶工程还是为这边风景独好,或是为美丽的白龙传说就不清楚了。
寒香亭抒怀
寒香亭之前有寒光亭,遗址在今社渚镇梅山村,山还在,湖面已成桑田。彭谦于年浏览此处山水,并作了《寒香亭记》,大意是:“寒光亭破废了,亭在梁成湖南岸三塔寺旁,有宋朝张孝祥留下的一首诗。我和客人泛舟湖上,遇老者告诉我:梁昭明帝曾经来游览,现寺亭倒坍,然湖光山色一样。我离船走上废址悲叹,并依张孝祥原韵作诗而咏。登上梅山顶,只见湖波浩渺,水天相连,梅山下景色尤胜,然而被人抛弃……怀念古人,把废弃的古迹恢复起来。于是除去杂草,建高台,砌栏杆,构飞檐雕栋,筑曲径回廊,又造三间禅堂,晨钟暮鼓给人观赏,周边植梅花、青松、修竹,待到寒冬梅花绽放,暗香诱人,实在是佳境胜地。落成时改名为‘寒香亭’,能否与寒光亭名称一同传下去,也不能预定,所以写这篇记。”
彭谦即兴作诗《梅山访寒光亭废址》:“寒光亭子久沉幽,惟见梁湖日夜流。山水多情伤起废,蟪蛄何事织春秋。当年云构余荒草,今日烟波属钓钩。藻鱼歌成肠断处,双凫远下夕阳洲。”
夏林园佳话
彭氏老宗谱和老辈彭孝春等记叙,彭谦公的父亲彭淖字希孟,号菊庵,一直居住城西,曾因设粥棚救济灾民获好名声。菊庵公家境殷实,明弘治年间开辟了夏林园,那是位于县城东南五、六里处的荒芜之地,占地多亩,沟塘交错,小山、埂沿上松竹藤茂盛。谦公自小聪慧,不到二十岁便在父辈支持下经营夏林园,并一再改扩园林。以后由其子若思、若星,孙钦宇、钦宅打理,到明隆庆年间()造就了这江南第一园——夏林园的盛况。
其时,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懋游览时留下了《夏林园记》,游记近字,点出了26处景观:乘船坐轿入便门,步石桥过山门,转弯登石阶到了宏丽的宜山堂,堂前池中荷花艳,堂后假山峰石险,堂南上岗竹林深,松林中见高亭,下岗竹路幽处过小桥,只见崖上建阁、水上架亭、溪上雕栏小桥,抬头看溪前数顷大潭如镜,沿岸转弯朝北又见一潭,水池高地古松参天,老藤逶迤缠树……夏林园受到许多名人儿童白癜风早期症状北京哪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hj/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