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齐梁故里”新北区孟河镇,学校始建于年,在“昭文教育”办学哲学引领下,打造劳动三圈,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立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为学生走向美好生活奠基。对此,你怎么看?
话题领袖学校: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
孟河实验小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齐梁故里”孟河镇,学校年8月成立,年创建成常州市优质学校;年被确立为常工院附属小学,潘金林教授工作站同步落户。
作为新北区西北的一所农村小学,在办“抱朴锐进生命场,质优誉远新乡学”的愿景下,学校将“昭文教育”定为办学哲学,其意为“秉齐梁文脉,绽育才文华”;以“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为办学理念,内生出“形端表正、强志博见”的校训;生发出“至善至真至美”的学生培养目标。学校近年来获评常州市第二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与龙城小学签约“四有好教师”团队共建,并被评选为新北区数学、英语、综合、体育学科基地和新北区教科研基地学校。此外,体操、短剧、科技创客等学生社团在省市级竞赛中均获奖颇丰。学校正努力从一所偏远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向常州市城北边陲重点镇区的现代化新优质学校转型。
01
三业载“3D劳动圈”
初探劳动新样态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姚灵娣
孟河实验小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分重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开展德育实践,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中提高、行动中锤炼,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每年开展丰收节、汽摩节、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大型德育活动,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活动有机整合;“寻访系列活动”既有对以往传统实践活动的统整,又有立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劳动创新,学生在有序、多元、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劳动品格。
3D(Dimension)劳动圈是建构融物化空间、课程内容、活动体系和评价机制于一体的3D劳动圈,一圈为农业圈、二圈为工业圈、三圈为传统手工业圈。学校开发“劳动圈”三业课程,在阶梯式实施过程中开发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并逐步丰富和完善劳动课程内容,推进和深化课程内涵,实现“爱劳动、会创造、乐奉献、有担当”4D劳动品格的自我养成。
02
三课推“3D劳动圈”
共建劳动新场域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潘志刚
孟河实验小学分年段探索“农业圈”“工业圈”“传统手工业圈”的三圈课程的实施模式,实现全科、全过程育人,在劳动中育德、在劳动中启智、在劳动中健体、在劳动中立美。
构建“三课共识”的劳动启蒙课。通过“劳动学习认识课”“劳动技能掌握课”“劳动分享感悟课”引领学生认识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结合各学科教学,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以班级为单位,依据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利用语文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班队课等,安排相应劳动教育内容,每周不少于1课时,以主题教育的方式集中安排“三课共知”初步构建了以“知劳、会劳、乐劳”为核心、分阶梯式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
确立“三圈共育”的实践体验课。一圈:农业圈田园课,结合二十四节气,长程式为学生挖掘农业实践田,让学生在劳动种植中体会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二圈:工业圈智造课,在每学年的寒假、暑假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汽摩职业进行亲身体验,建立家乡特色产业和学生的联系,实现家校企合作共育。三圈:传统手工艺圈传承课,设置非遗社团,促进学生自我实践、共同合作,传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有家乡根、有社会眼的具有劳动品格的新时代小学生。
开展三维推进多元研究学习课。“三维推进”从农根健体、传承立美、工创启智三个维度进行劳动探究性学习,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提高审美、勇于创新。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育人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以劳动小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进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所获成果多样且丰富。
03
五维立“3D劳动圈”
共育时代好少年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肖媛媛
共育时代好少年,孟河实验小学通过五维构建“3D劳动圈”。
架构劳动课程体系。根据学校文化特色,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有序推进,架构起丰富的课程内容、扎实的活动体系,立体的评价机制,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促进劳动品格的体悟、内化与践行的劳动圈样态,构建劳动育人范式,构建劳动育人课程体系。
创设劳动实践路径。开发形成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和丰富的活动样态,通过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整合,在学科育人、活动育人中促进小学生在序列化有特色的实践体验课程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建立起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打造劳动教育基地。积极争取外部资源的介入和支持,整合周边资源,家、校、社企协同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拓展劳动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工业、农业、传统手工业教育基地育人功能,借力专业人士,打造优秀劳动教育资源库,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劳动品格提升。
创建劳动评价体系。建构劳动品格评价体系,创新劳动教育范式,将劳动教育与儿童的生长规律、价值观形成规律相融合,逐步形成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劳动评价体系。
涵育爱劳动好少年。在劳动资源的多元、多层、多类的开发与实施中,唤醒学生劳动的主观能动性,以劳动育德,以劳动增智,以劳动健体,以劳动立美,“爱劳动、会创造、乐奉献、有担当”的“劳动”品格逐渐形成,劳动实践的培育扎实落地,一大批具备劳动品格的和逊少年茁壮成长起来。未来,学校将不断完善“3D劳动圈”课程体系,实现在劳动中育德、在劳动中启智、在劳动中健体、在劳动中立美。
对此,你有何看法?欢迎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gr/1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