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溧阳市 >> 溧阳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虞允文从来高

来源:溧阳市 时间:2018-10-9

小时候,听爷爷说:虞氏后人,永不做官。我不懂,做官,该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为什么不准呢?我就问爷爷为什么,爷爷被问急了,说出一句我更加不懂的:做过了,做过了。

后来,我觉得一个家族,立下一条这样的家规,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便开始走访族人,查阅史料,好在现在网络发达,我在中华虞氏网以及一些虞氏QQ群中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如今,我已经知道爷爷所说所指的是先祖虞允文,官至南宋丞相。但是新的问题不断产生,虞允文,四川仁寿人,生于公元年,公元年卒于川葬于川。那么作为他的后裔,我们为什么会到溧阳?溧阳县志为什么会有这段记载:“雍国公虞允文墓在下庵村(今社渚宜巷村委会下安斗村)。”下注:“旧志云:有宅在社渚义巷(今宜巷)。”

△四川眉山市仁寿县虞允文公墓内雕像

谈到虞允文,从《宋史》到街谈巷议,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公元年的“采石大捷”。先祖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官职,率一万八千宋军,与四十万金兵决战于采石矶(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并大破金兵。作为南宋唯一的一次击败金军渡江战役的指挥官,允文公当年一介书生,运筹帷幄,何等神勇,连毛泽东都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作为后人,无法以更高的视角来解读这场采石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意义,但我更愿意从事件的另一个角度切入。公元年初秋的寒意中,51岁的先祖虞允文来采石矶所面对的一切,该使他心头涌起怎样的旷世悲凉与深深无奈?一面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四十万金军主力陈兵北岸,旌旗猎猎,人喊马嘶;一面是由于主帅王权已被革职拿问,新帅李显忠还未赶到,一万多名丢盔弃甲、毫无斗志的败军之师。朝廷本是派出枢密使叶义问赴江淮前线监督军情、慰问军队的,但胆小如鼠的叶义问不敢亲赴前线,才派副手虞允文代劳。允文公有一百个理由离开,而他选择了唯一留下的理由:大厦将倾,作为南宋大臣应有大义和担当。

我相信,虞允文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组织这场毫无胜算的战役的,但我仍然无法想象,面对一群懒散之师,他是怎样收拢人心,让他们敢于直面四十万虎狼之师?也许他的大仁大义本身就是无言的力量、心灵的感召。

奇迹发生了,战争胜利了,南宋的走向改变了,虞允文本人也获得了很多世俗观念上的好处:威望如日中天,职位连连提升。在我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史料中,我只能读到虞允文表面的风光,但在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上主战派和求和派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作为主战派代表的虞允文,饱受求和派中伤,有时甚至还面临着胆小怕事的皇帝无端猜忌。他在报国之路上,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直至生命的尽头。

至此,我有理由相信:虞氏后人,永不为官的遗训一定是源于虞允文公,或其三子八孙,亲眼目睹了伴君如伴虎的苦衷与辛酸,才有此无奈和悲凉的家训。

一棵大树倒下了,他的子孙带着遗训一步一步融入普通百姓,成为寻常人家,这又是一段漫长的经历、艰难的过程。我至今没有考证出自己是允文公三子中哪一支后裔,究竟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他乡。但我从众多的家族故事中可以想象出祖上初到溧阳时多么的不易,也许是因为和原居民不睦,需要借祖上威名来震慑;也许水土不服,为慰藉思乡心切;也许本族松散,为凝聚人心……不知何时,虞氏后裔立雍国公虞允文衣冠冢在下庵村,与四川老家虞丞相墓东西相望,遥遥相守。

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坚守的文化和信念,记得我小时候和他人发生矛盾,向爷爷寻求帮助,爷爷曾给我讲过一番道理,大意是要仁义宽厚,其中一句我记得特别牢固:没有英雄盖世,只有仁义感天。在我最近走访的虞氏老者中,经常有人提到这一句话,想必这也是虞允文公留给后裔代代相传的处世哲学吧。走上神坛的虞允文,也许称得上英雄盖世了,但这带给他的只是旷世孤独,他要后人秉承的还是仁义友爱。

其实,虞允文公的仁义又岂止影响了自己的后人,在遥远的四川仁寿有个同样忠义的宋氏家族,“宋氏不绝,守墓不止”是他们家族的祖训。从公元年到如今这个家族已经为虞允文守墓年了,历经了14代守墓人。如果说最初宋氏守墓,是奉南宋皇帝旨意,那么南宋亡国,任务该结束了吧?可是他们死守祖训,代代相传,使宋氏家族义无反顾的恐怕不仅是祖训的威严,更多的是他们对虞允文的人生价值观的尊奉和膜拜吧?

那么虞允文公对溧阳后裔到底还有哪些影响呢?

我更愿意还原一个神坛之下的虞允文,如果没有事关南宋命运的那场生死之战,虞允文就是个学有所成的一介书生而已。他聪明好学,文采出色,杨万里《虞公神道碑》说他“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他为人至孝,《宋史》中说虞允文初入仕途时,母亲去世,他极度悲伤,考虑到父亲孑然一身,且病患在身,七年未曾调任,不离父亲半步。

为了探究虞允文的至孝、好学对溧阳后人的影响,我翻开清嘉庆《溧阳县志》,不见虞氏有科考中举题榜记载,但有两位虞氏记载在“孝行”里。虞天锡,康熙时人,曾割股为父治病。虞守先,13岁时,曾割股为祖父治病,得到县令的嘉奖和百姓的称颂。这些当时的孝行不正和虞允文至孝一脉相承吗?

虞氏没有科考中举题榜记载,是虞氏不爱读书吗?只要你到虞氏比较集中的村落或学校走一走,就会发现,无论是天资聪慧的,还是资质平平的虞氏后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酷爱读书。

虞氏家族和很多或早或晚迁徙来溧的外来家族一起,不断和溧阳原居民良性互动、日益融合,共同造就了溧阳人耕读传家、知足常乐的淳朴民风。

◆◆◆◆◆

溧阳市旅游局出品

文字

虞秀群

编辑

刘佳









































白癜风食疗方法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s/4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