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溧阳市 >> 溧阳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史贻直溧阳划入镇江府

来源:溧阳市 时间:2020-2-20
乾隆六十年

已是80多岁的乾隆皇帝越来越觉自己耳鸣眼花真不如年轻时候了,乾隆已经“左耳重听者四十年,左目欠明者亦二十年”,为此他特意写了首《戏语》诗,诗中自嘲自己老眼昏花就只能遇事“半见还当半不见,半听亦可半不听”了。

老皇帝在写这首诗时,不知道会不会记起他壮年之时,曾问过一个七八十岁的大臣:“你年纪这么大,一天到晚累不累呀(卿老惫乎)?”那位一嘴江南口音的老臣当时很幽默地回他“皇上到我这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皇上到臣年,当自知之)。”

这位幽默对答乾隆的老臣,就是史贻直,关于史贻直的故事和政绩,前人的文章已经写了很多了,这里也就不再重新“报菜名”了。今天要讲的是一段史贻直影响了清代溧阳的历史旧闻,作为朝廷重臣的史贻直凭他的面子让皇帝重新修改了当时溧阳县的区划归属。

溧阳和南京的历史渊源

由来已久,自明朝那会儿溧阳是归南京管的,到清代前期也是归当时江宁府(南京)管的,因为史贻直的一道上疏将这个格局给彻底变了。

清雍正八年(公元年)

史贻直在一封给雍正皇帝的奏疏中说道,江南的溧阳一直归江宁府(南京)所辖,可江宁府一个府辖有八县,江宁府的领导再有水平恐怕也很难全面顾及下面这八个县。况且溧阳距离江宁府无论水路陆路都很遥远且道路不畅,影响府县之间的公务往来。而边上的镇江府只有辖丹徒、丹阳、金坛三个县,没有江宁府这么多,溧阳去镇江府走陆路较之去江宁府还能减短四十里,水路更是通达,所以就希望皇帝能将溧阳划归镇江府(事见嘉庆《溧阳县志·舆地志》引史贻直奏疏)。

远离老家溧阳的史贻直突然热心起家乡行政区划的归属调整,自然是有原因的,虽然出于一片公心,为溧阳的的现实考虑,切实解决府县之间往来不便这一老大难问题。除此之外,则是有点自己的小打算了,因为他当时代理了福建总督一职,现在朝廷要调他做两江总督,可两江总督的衙门是设在江宁府的,清朝有一套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其中就包括了籍贯回避即当地人不得在本地为官,如康熙四十二年就有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在“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史贻直是溧阳人,溧阳恰恰又正好归属江宁府管辖,溧阳人史贻直到江宁府上任就不符合体制了,虽然朝廷并不介意,“以本籍疏辞,诏勿许”,但作为溧阳人在南京任职,在当时人看来总是觉得怪怪的了。要打开这个关节,要顾及这个大家都要遵守的制度,避免太多的闲话,史贻直觉得一定得变通一下,既然这个回避制度改不了,那就改一下自己的籍贯,帮溧阳挪挪地方吧。于是就有了前面那段奏请皇帝调整溧阳归属的上疏。

《清稗类钞》

相关书影

精明的“四爷”自然明白史贻直那点心思,雍正皇帝也就遂了他的心愿,于是打这时候起溧阳就划归为镇江府的属县,直至清朝覆灭。史贻直改府溧阳这件事作为一段逸闻被近人徐珂记于《清稗类钞·地理》中“溧阳相公史文靖公,雍正已酉以山西巡抚署福建总督。明年,调署两江,以本籍疏辞,诏勿许。其时溧阳正属江宁府,适在总督驻所,是年六月,遂奏请该隶镇江府,从之”。陈康祺《郎潜纪闻》中亦有记载,并且《郎潜纪闻》中说的更直白,“此举殆出自文靖(史贻直)之避嫌”。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无论是有趣的、还是乏味的,总会被老百姓茶余饭后不断谈起。时人有知,看到今人的笑谈估计也会付之一笑吧,毕竟还能被人想起,就不会显得太寂寞了。

中共溧阳市委党史工委

溧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内容来源

溧阳时报

作者

黄诚

本期编辑

许文乐

长按识别史志文化宣传平台

溧阳史志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s/7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