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的父亲已经过世,但其所在单位分配的房改房是登记在他的名下的。转眼20年过去了,如今家中几兄妹因此引发纠纷,那么这套房屋究竟该归谁所有呢?
案件介绍老刘在五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其中老大于年病故,老五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智障人。他们的母亲在年病故,父亲在年病故。其全家原先租住的房屋在年3月通过房改的方式登记在其父亲名下,购房款由老刘一人支付。年,除了老五,其余四兄妹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约定:登记在父亲名下的房屋归老刘所有,老五的生活由老刘负责安排,民政局补助老五的生活费不足部分也由老刘负责补足。
近年来房价飞涨,其余几个兄妹不淡定了。老刘怕以后起纠纷,于今年5月向溧阳法院起诉,要求确认登记在父亲名下的房产归自己所有。
在老刘的代理人、江苏天目湖律师事务所律师蒋为民看来,本案中,五人的父亲已经死亡,没有资格再取得人世间的不动产物权。登记机构将不动产物权登记在死者的名下,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此,登记在父亲名下的不动产物权证书是无效的。涉案房屋属于房改房,具有福利性质。照理,父亲去世后,该房改权利也就自然终止,原产权单位有权终止房改。但是,父亲死亡后,在原房屋产权单位仍然愿意将该房屋处分给其子女的情形下,该处分的性质应当属于子女继承了父亲生前有权取得房改的福利,而不是继承了房屋物权本身,因为,在父亲死亡时,涉案房屋产权并不属于父亲所有。
蒋律师提出,年签订的书面协议确认了该房改房归老刘所有,由老刘出资购买,其性质是兄弟姊妹确认将该房改权利归老刘享有,同时老刘应当承担对老五日常生活负责的义务。虽然房改的确能够带来财产利益,但房改权本身并不是财产权,因为其还须另行出资购买后才能带来财产利益,不另行出资购买则无任何财产利益可言。所以,书面协议书不能认为是赠予性质的协议,而是一份房屋归属,同时又带有义务性质的协议。该协议没有损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老五的权利,合法有效。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我国不动产物权变更的债权形式主义原则,涉案房屋不是由父亲出资购买且父亲已经死亡,故涉案房屋登记在父亲名下是错误的,也是无效的,因而,父亲不具有涉案房屋的物权,涉案房屋并不是父亲的遗产。基于涉案房屋由老刘出资的基础债权关系,涉案房屋属于登记错误,应更正为属于老刘所有。人民法院可直接确认涉案房屋属于老刘所有。
近日,溧阳法院据此作出一审判决,涉案房屋产权归老刘所有。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亦初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hj/1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