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因李白、孟郊、张孝祥、仇远、汤显祖等著名诗人在此留下诗篇,而成为一方诗化的土地。在这些熠熠生辉的诗歌作品中,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孟郊的《游子吟》。而清初溧阳诗人彭桂吟出的名句“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可谓孟东野“迎母溧上作”的不朽遗篇。
彭桂(—),原名椅,字爰琴,一字上馨,清初多产诗人,一生写作了古近体诗近万首。彭桂生于明崇祯四年(),顺治十一年()诸生,系溧阳彭氏十三世辈,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彭谦玄孙。彭桂工诗词,著有《初蓉集》六卷、《初蓉阁集》十五卷、《初蓉阁诗》十二卷、《赋论》三卷、《泊庵诗余》四卷等。
一
彭桂的一生,身逢明清易代,与当时溧阳士子陈名夏、马世俊、芮长恤、吴颖等一样,命运多舛。他出身于书香世家,高祖父彭谦官至工部观政,后为屯田司主事,家资豪富,解组归乡后,耕耘山水,著文作诗。至彭桂父亲这一代,家境仍然殷实,诗文传家。其父彭桢源,字培和,未成年即入县学,渊识博见,时人推崇。彭桢源十分孝顺,父亲患了痛疽,亲口为之吮吸脓血,衣不解带地服侍了一个多月,两个哥哥先后亡故后,他抚养侄子胜过亲儿。良好家风的耳濡目染,从小在彭桂心里播下了善良孝悌的种子。
孝悌图
然而好景不长,彭桂青年时期,先后遭遇两次痛失亲人的打击。弟弟彭材,与他志同道合,平时一起切磋诗词学问,每有新作则互相激励叹赏。逢风清月美,友朋宴集,更是陶醉于歌咏琴酒之间。惜其弟天不假年,二十八岁即病逝。彭桂三十岁时,父亲逝世,家庭陷入困顿。为赡养母亲并维持全家生计,他只得与亲人洒泪而别,外出游幕谋生。
此后十余年,彭桂浪迹萍踪,飘荡不定,百味尽尝,先到湖北、广东,后又回头跨过长江、淮河,遍历齐、赵、幽、冀等地。虽然饱览了华夏大好河山,体察了各地风俗民情,眼界为之大开,胸襟随之宽广,然而作为孝子的他,却对无法侍奉母亲耿耿于怀。如果放弃幕职,就无法维持家庭生计,两难之下,只能选择为稻粮谋。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彭桂任职金镇幕府期间,康熙十四年()金镇由扬州知府擢升江南按察史,彭桂随之由扬州转到江宁长居。江宁,以当时的交通条件,离溧阳两天路程,彭桂能经常得到母亲和家人的消息,回家也方便多了,这对他无疑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博学鸿词考
最能体现彭桂人生艰难抉择的一件孝行是,他毅然绝然却又阴差阳错地缺席了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博学鸿词科,是封建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制度化考试之外的一种有目的性的加试。始于唐代,清代历史上仅举行过两次。其特殊之处在于,不按正常科举制度由乡试、会试、殿试逐层逐级展开,应试者的身份不限已仕未仕,无论秀才举人均可,前提是得到督抚推荐。这对一般读书人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十分荣耀,尤其是康熙十八年()的那场考试,是清代第一次也是最为盛大的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目的是笼络明朝遗民,缓解满汉民族矛盾。推荐彭桂参加考试的是江苏巡抚慕天颜,此时彭桂老母已七十四岁,卧病在床,多方延医诊治总不见效,故多次向上力辞。慕天颜为他上疏,朝廷未允。彭桂又给慕写信,情辞恳切、旁证博引,洋洋洒洒几千言,委婉但却坚决地进行了请求,仍未得到同意。无奈之下,彭桂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北上进京。恰在此时老母仙逝,彭桂尽心竭力为母亲料理后事,最终缺席了这场考试。用后世辨证眼光来看,彭桂错过博学鸿词试,对其宦海仕途,很难说是遗憾还是幸运,对其道德情操,却是树立孝子典范的标志性举动。
晚年,结束了游幕生涯的彭桂,叶落归根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在秦公桥(今夏桥)畔择地建屋,怡养天年,从此悠游溧阳山水,不再漂泊。
溧阳山水田园图
二
彭桂自幼遍阅经史百家著作,但不愿受应试八股文的桎梏,直到十八岁才无奈地跟老师学科举之业,只学了三个月,就能倚桌立就几篇内容各异的出色时文,可见彭桂的文思敏捷。彭桂精通诗、词、赋、论等各种文体,其文学成就最高的还是在诗学上。比彭桂稍后的著名诗人沈德潜(—),在其编选的《清诗别裁集》中收录了彭桂九首诗,评其诗:“音节高亮,琅琅有声”“真觉四座无人,目空一切”“此种是真杜诗”等,从中我们不难窥见作为当时诗坛权威,主张“格调说”的沈德潜,对彭桂诗作的总体评价和揄扬。
彭桂游幕期间,每到一处,都登山临水,凭吊胜迹,同道唱和,佳作叠出。他笔墨酣畅淋漓,感情丰富多彩,其中《登岱》一篇,浩浩三千余字,阅者认为可与杜甫的《北征》、《南山》等名篇比拟,清初曾主持金陵复社的诗人纪映钟在《初蓉词小引》中评价该诗“纚纚数千言,探奇抉奥,横绝一世。长歌之中,有赋有记,有颂有画……殆前无古,后无今矣。”另有《赋旧院行为阎客庵题姜姬画兰》,人说可上超元稹、白居易,近与吴伟业媲美,以歌行体鸿篇巨制展现秦淮河畔的沧桑变迁,观出国家之兴废。红豆词人吴绮在《彭爰琴词序》中评价彭桂诗词“七襄成锦,支机得自天孙;三日留香,拂座都如荀令”。家乡溧阳古朴清幽的风貌,自然也出现在彭桂的诗中,有一年回乡省亲,他在观莲桥写了一首五律:“故园吾久别,此地到来稀。水暖鱼苗长,林荫燕子飞。乍维桥畔艇,对掩竹间扉。日日看渔父,持竿上钓矶。”
彭佳参与编撰《扬州府志》
彭桂客居扬州期间,在扬州文坛十分活跃,不光诗歌创作笔耕不辍,还参与了《扬州府志》的编撰工作,与孙枝蔚、何嘉延一起成为编纂诗志的三位文学顾问。后世评价这部年版由知府金镇纂修的《扬州府志》过于白癜风能根治好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hj/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