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艺的世界里,耐住性子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心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这便是“匠人匠心”……
今天
乐看溧阳《匠人匠心》栏目
小乐带你走近
我市戴埠镇老手艺传承人
与他一起共品人生滋味
进入冬日,身体的每个器官仿佛都在叫嚣着要获取热量,胃总是最先耐不住性子。平日里不爱吃的荤腥,在这个季节却觉得最是可口。
总听年长一些的人说着“高丽肉、高力肉”,殊不知它的写法竟是“糕里肉”……这糕里还能包肉?当然能!
老手艺传承人周仲棋吃货界有一种逻辑:越是难找的味道,越能带来惊喜。隐,往往也是美食的一种境界。在戴埠镇双井村的一座宽敞的院落里,小乐见到了传说中的手艺人——周仲棋。
70多岁的周师傅,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是村子里远近闻名的厨子手。早年间他在生产队烧厨餐,人肯吃苦又爱琢磨厨艺,烧着烧着便出了名,甚至承包了戴埠镇周边几十里村庄大部分的民间宴席。近50年来,他和很多老手艺人一样,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安家立业。
提及自己的拿手好菜——“糕里肉”,周师傅的自豪溢于言表。6年前,周师傅的儿子周超在戴埠镇街上开了一家小饭馆,“糕里肉”便是饭馆的特色菜品。借助着饭馆红火的生意,周师傅的“糕里肉”也会被外地食客从古镇带出溧阳。
在老周的厨房间,小乐看到被码放整齐的“糕里肉”成品。周师傅说:“除了供给饭馆,这里是客人预订的,一般顾客要多少我才做多少,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总归要保证是新鲜而有品质的。”
不足20平米的厨房是一个小小的疆场,周师傅需要和老伴儿袁洪珍分工明确。刀板上,煮过的猪肉条被周师傅切成厚度均匀的薄片儿,两片一组、一边相连,这种切法称之为“夹刀块”。
老伴儿袁洪珍只用一根细细的竹筷卷着甜甜的豆沙馅儿塞入肉片之间,裹上米粉,动作干脆麻利。
新式的农村灶头干净方便,在干柴烈火的催迫下,锅里的油温热得很快。袁洪珍将裹着米粉的肉片再均匀地覆上一层蛋清,而周师傅则负责将肉片快速下锅油炸。热油与肉片的相遇,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兹兹”声裹挟着略熏的油炸烟味和食物的肥腴之香扑面而来。袅袅烟火,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抵达了内心。
门内香味弥漫,门外凉风微起,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院里的银杏叶随风凋零……烟火气的生活,大约就是这样平淡的面目吧。
糕里肉在油锅里华丽变身的“糕里肉”外皮酥脆金黄,让人口水不自觉地分泌,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小口,馅甜软糯,说不出的满足。如果喜食甜味,在外皮撒上些许的白砂糖,一口便让你甜到心头。
作为溧阳民间的传统小吃,它曾经是许多人的青春回忆,如今却很少在日常的餐桌上遇到。对于这份手艺的坚守,周师傅自己也说不清是因为味道、因为习惯、还是因为情怀……
中国人所谓的“子承父业”,可能是父辈们对个人成就的信心,又或是对自己未竟梦想的期盼……无论是哪一种,都包含着对子女后代的殷切关怀。
如今,每到饭点,周超的小饭馆里热闹的吆喝声、锅铲的相碰声不绝于耳,在周家父子间薪火相传的不仅是这门手艺,还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戴埠古镇等你来探寻~
本期文稿
许文乐
本期编辑
许文乐
《匠人匠心》栏目策划
蒋俊洪
●又要火!今晚,市长徐华勤上央视为溧阳代言!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来溧考察,我市这个产业基地获好评!
●重磅丨这家企业不简单,捧起“中国工业奥斯卡”金杯!
●这场初雪,让溧阳再次霸屏央视啦,赶紧来看美丽雪景~
更多内容,请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合适关爱儿童白癜风患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gr/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