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溧阳市 >> 溧阳市古人 >> 正文 >> 正文

你想,家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什么

来源:溧阳市 时间:2021-12-14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81259.html

有一首诗,在年香港举办的“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民意调查中,名列榜首;有一首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推介为小学生必读内容;有一首诗被习近平总书记在年春节团拜会上深情吟诵过。

这首诗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童叟皆会的《游子吟》。

这首至真至善、至情至性的诗历经千年,穿越时空,经久不衰,是因为他道出了人间真情,那就是慈孝的文化的传承。表面看起来这是一首儿子思念母亲,游子思念家乡的诗。如果结合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你就会明白,这首诗里面还蕴含了孟母裴氏对孟郊的慈祥和慈祥以及鼓励和期盼。

孟郊,字东野,祖籍山东平昌,人们也经常称他为“平昌孟东野”。他流传下来的诗共有多首,写得大都是世态炎凉和人间疾苦,与他的生活境遇不无联系。

孟郊于公元年,出生在当时叫湖州武康即现在的浙江德清,他幼年丧父,带着两个弟弟与母亲裴氏一起生活。孟郊年轻时的生活没有太多历史可考,从其十七年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全部落榜的悲惨命运中可知一二。孟郊早年不得志,生活困苦,也体现在下面的这首诗中。

公元年,41岁的孟郊第七次参加科考,终于经过千辛万苦,通过了地方上的选拔考试。于是他便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已经成人的弟弟,自己进京赶考功名。

在京期间,他结识了小他17岁的韩愈,两人成为忘年交。但是不幸的是,这次科举考试,韩愈高中进士,而孟郊名落孙山。这次的落榜,对孟郊打击非常大,他几乎完全崩溃了,生活的坎坷和命运的悲催也体现在下面的诗中。

这次落榜后的孟郊,已经失去了早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只有对不公命运和人情冷暖的沉痛悲叹。面对如此困境的孟郊心灰意冷,开始整日不思进取,消极度日,几乎放弃了人生。

但是五年后,两鬓已经斑白的46岁的孟郊再次背上行囊开始了他的第八次考试。是什么促使他再次奋发呢?从韩愈为他做的墓志铭中可以看出。

重重困境磨灭了孟郊的斗志,但是没有磨灭母亲对孩子的期盼与坚持。正是母亲这种对孩子柔韧而深厚的慈爱与期盼,给了孟郊勇气和动力。这次孟郊终于考中了进士,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挥毫写下:

我们都知道,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不是马上就能做官,还需要有重要人物推荐和等待空缺。由于孟郊家徒四壁,生活清贫,只能苦苦等待。又等了四年,五十而知天命的孟郊终于等来了一纸任命,也终于等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官职---溧阳县尉。

他上任后,便把母亲从老家接到身边奉养。家喻户晓的《游子吟》就是写在此时此地。游子吟的题目下面有孟郊自己写的一个注:迎母溧上作。溧上就是现在的溧阳。这首诗歌颂了平凡而伟大的母爱,蕴藏着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情怀。

孟郊之所以能够8次参加科举,有其母亲对他鼓舞激励和期盼信任的慈爱因素,也有孟郊不愿母亲伤心实现母亲期盼的孝心因素。可见慈孝如果成为家庭教育的文化核心,将会产生多么强大的力量。

春秋时代的管仲曾说:“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孝者,子妇之高行也”。朱子家训中也有下面的描述。

可见慈孝文化,应该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的核心,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家国安宁。慈爱不是溺爱,慈爱中有鼓舞激励,有信任期待,有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有深切的关爱和殷切的期盼,有无比的信任和深切的期待。孟郊的成功正是孟母对孩子鼓舞期待和信任信赖的结果,正是中国家庭慈孝文化结出的硕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gr/10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