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二批
常州“新时代好少年”评选
今天起拉开序幕
本次共收到推荐好少年12组
让我们了解一下他们01溧阳市昆仑小学五(3)班捐髓救母的孝心男孩——史峻宁史峻宁,男,年5月出生,溧阳市昆仑小学五(3)班学生。
年12月,一场巨大的变故降临到了他家,他的母亲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年仅7岁的他,默默的把悲伤藏在心底,在父母亲远赴外地求医的那段时间,他懂事孝顺,一直坚持帮助外婆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且更加努力的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宽慰远在外地父母的心。年8月,他的母亲病情出现反复,急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而他是唯一的捐髓配型合格人选,那时候他体重仅有70斤,离医生的最低要求还差10斤,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他毅然决然地开始补充营养以及不停的锻炼,经过两个多月“填鸭式”喂养,总算达到了医生规定的最低标准,他笑着对病床上的妈妈说:“妈妈,我终于可以救你了。”
在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过程中,由于他年纪太小、血管太细,钢针无法从静脉扎入,只能从大腿动脉血管插管,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喊一声疼,一直咬牙坚持,造血干细胞采集了两天合计十个小时,他表现的比很多大人还要勇敢与坚强,不仅如此,他还要安慰自己的母亲:“妈妈,一点也不疼。”在骨髓捐献成功后,他在家整整休息了一个月才去上学,可这期间他并没有耽误学习,他一直坚持自学,好多次还拿着课本去病房向妈妈请教,连医院的医生护士都说:“小家伙不仅勇敢,而且好学。”
史峻宁同学在经历了家庭如此重大的变故后,他没有自怨自艾、没有灰心绝望,一直乐观、勇敢、坚强,在学习上他从来没有因为家庭原因而耽误,一直是学校“三好学生”;在生活上他一直艰苦朴素,不与别人攀比,从来不要求学习用品之外的其他物质上的东西。他小小年纪勇敢捐髓救母的事迹也深深感动了很多人。
02金坛区河滨小学五(5)班
温暖少年自强奋进——陆志涵陆志涵,男,年2月生,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5)班学生。
热心公益,用爱心温暖他人
每逢佳节,他都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学习多年的毛笔字,为社区、敬老院、街坊邻居写福送祝福,传递真善美!父母忙无暇顾及太多,他主动照看妹妹,教她画画,不急不躁的教她规矩和整理玩具。身为一个男孩,适当的苦力劳动他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庭院施工留下的泥土碎石搬运,自家的机械零件搬运等。
积极进取,用知识充实自己
在妈妈的安排下系统地学习机器人构造与编程。即使被事前告知这个看上去很灵活的机器人需要多学科陌生知识融合,编程也会学习得非常辛苦,也没有阻挡他风雨无阻的学习信念与脚步。他非常具有钻研精神,甚至为了深入学习编程机器人超前自学了一部分数学和物理知识。在执行机器人程序遇到问题的时候,从不放弃退缩,而是迸发出相当高的解决问题的热情。即使久坐不休息也要积极动手动脑,想方设法搞明白问题所在。很快他就自我掌握了物理上控制变量的基本研究方法,能将某个具体问题的可能原因一个个列举出来,并且控制变量去确定最终的问题所在。在某些力不能及的问题上,会积极请教老师获得专业的知识。在这样坚持不懈的学习热情下,他的学习水平迅速提高,某些机械设计和程序上甚至已经能和教练老师互相讨论了。在推荐参加比赛后,迅速斩获多项荣誉:获区级高级编程机器人竞赛(EV3智能时代挑战赛)一等奖,二等奖。在年,报名参加金钥匙陆地机器人接力赛,顺利度过市赛,以优异成绩晋级省赛。在省赛现场环境不佳、没有教练指导、同伴电脑异常的情况下,临危不惧,淡定从容地调整好心态,安抚同伴,并自我调试优化四光电巡线程序,在机器人稳定性保证的情况下,将机器人的速度再次提高了约20%,在现场多支来自省内的小学队伍中脱颖而出,终于斩获省级二等奖。
自强不息,勤学中绽放光芒
他在校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刻苦上进,成绩优异,严于律己,深受老师的信任与喜爱,每学期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五美好少年”,获得思维竞赛二等级,数学小论文二等奖,计算小能手,书香学子等荣誉,疫情征文比赛中所写作文被收录作文选集中。
03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六(6)班
华罗庚式的数学少年——李沛松李沛松,男,出生于年8月,常州市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六(6)班学生。
从小,李沛松就对数学、科技非常感兴趣,并立志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科学家。因为有梦,在逐梦的道路上,他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多册的家庭藏书,提升了李沛松的知识面,也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他的数学小论文多次获得校级、区级奖项。年-年,他先后在第二十六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第三十二届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第八届金坛区“小小数学家”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年6月,李沛松被授予金坛区“追梦好少年”荣誉称号;年6月被授予常州市“龙城好少年”荣誉称号;年11月,李沛松又成功入选金坛区华罗庚少年科学院,并在冬令营挑战赛中获得金牌。在一次次挑战中,李沛松感受到科学的乐趣,也汲取了知识的力量。
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远在瑞典交流的表姐组织募捐,医院购买防疫物资,李沛松拿出了自己的压岁钱。
当同班同学身患重病赴上海治疗,班里组织捐款活动时,李沛松拿出辛苦积攒的零花钱捐给同学。他说:“同学有困难,我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他。”
当金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掀起志愿服务的热潮时,李沛松每个周末都积极参与路段及社区志愿服务。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城市文明的提升,有李沛松的付出。
当金坛连续遭遇极寒暴雪天气时,李沛松主动提议清理小区的积雪。严寒的天气将他的小脸小手冻得通红,他说:“我们把这么厚的冰雪清干净了,别人就不会摔跤了。
从一年级开始,李沛松坚持练习跆拳道,先后获得省内及常州市多个跆拳道品势、竞技类比赛奖项;二年级,他接触了架子鼓,在年8月举办的“九拍中国未来之星·江苏省首届打击乐艺术周展演选拔赛”中,获得爵士鼓儿童自由E组金奖。五年级上学期,李沛松被选拔加入校田径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年10月,他获得金坛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跳远第三名。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是李沛松的家训,也是他坚守的准则。因为他知道,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未来才有方向。
04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八(6)班
无声世界里的拔节乐章——戴欣辕戴欣辕,女,出生于年12月,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八(6)班学生,她从一出生就被诊断出听力壹级残疾,但她坚持不懈,从不放弃,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走出了一条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
在逆境中发芽
戴欣辕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本来还算安稳的家庭在她出生之后便陷入了困难之中。先天性失聪,听力壹级残疾,那段时间欣辕妈妈的世界都黑暗了。等欣辕长大一点后,她便一个人带着欣辕发传单、送货,攒够了第一笔钱就给她配了两个助听器,虽然可以听见声音,可是依旧不清晰,但相对于听不见,欣辕已经很知足了。欣辕妈妈的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钱带她去康复学校做训练,她一边学习一边在妈妈不专业的指导下练习发音。
从逆境中生长
到了二年级,她妈妈终于攒够了第一个人工耳蜗的钱,便立刻带着她去上海手术了。手术完以后,她明显感觉比以前听的更清晰了,也是从那时开始,她知道了和同学们存在的先天差距,所以必须加倍努力,成绩也一直在稳步提升。到了六年级,她终于装上了另外一个人工耳蜗,尽管清晰度还是和正常人没法比,但是已经比小时候好太多了。戴欣辕从此更加努力学习,她经常四点起床背书和练习发音,通过自己的勤奋去弥补先天的不足,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学校里,戴欣辕热爱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去,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同学和老师,为此一直受到老师的好评,还获得过“三好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等称号。
从逆境中开花
生活中的戴欣辕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尽管自己也是个需要他人帮助的人,戴欣辕还是不忘在帮助回报他人。暑假的时候她会免费教一些同样身体有缺陷的人做手工创意,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行动感染他们热爱生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戴欣辕和妈妈周末去苏州摆摊的时候,带上了一些自己编织的手工绳作品,叔叔阿姨们都很喜欢。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戴欣辕也注册了一些视频社交账号,并坚持拍一些自己研究出来的教程,搭配方法的视频发上去,很快就吸引了很多粉丝。从那时候开始戴欣辕每天都很充实,除了学习以外一到周末就辗转于无锡,苏州,常州等多地摆摊。
戴欣辕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在老师辛勤的培育,同学积极的帮助下,尤其是妈妈的悉心呵护和培养,并一直无条件的支持她,让她慢慢的走向一些人眼中的“成功”。希望凭借戴欣辕的经历,能激励更多的人热爱生活,就算再难,只要努力也可以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05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六(5)班
追光少年,自信前行——王信
王信,男,出生于年12月,是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六5班的学生。
在去年这个特殊的寒假里,没有了往日的喜气,没有了以前的鞭炮声,过年期间大家都静静的呆在家里观看节目,马路上也不像以前一样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全国各地奔赴到抗疫一线,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他们就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作为一名校大队长,王信觉得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在和爸爸妈妈从溧阳回常州的路上看见一群默默无闻,为了疫情奋战在一线的人们。当时我的心情澎湃,心里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才可以回报社会。到了常州第二天,王信就琢磨着要怎么做呢,于是他准备了几包抽纸,自己用纸箱做了几个简易的废纸收纳箱,带上透明胶带纸、抽纸、自己画了几张温馨小贴士、上面写着《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邻居们加油!》就带好口罩叫上爸爸一起去附近几栋楼电梯里粘贴抽纸,“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父子俩忙活半天。终于全部粘好了。疫情还没有离去,同学们还是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聚集,少外出。
在公益的路上,王信也一直在努力做好每件事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过时、过小的旧衣物越来越多,旧衣物卖废品没人收,扔了舍不得只能压箱底。时间久了,没地方存放多数扔掉。即增加了垃圾又污染环境。废旧衣物循环再生,不仅节约资源,还可以减少垃圾与污染物,利于环境保护。为此他打听到藏区山区留守儿童的地址,开展了“捐衣献爱心活动”。约了几位同学,收集了家里一些旧衣服,由于山区偏远,他们那只有邮政可以邮寄,记得那天下午王信和妈妈把这些衣物全部整理打包好寄出,累的满头大汗,但是互相看看对方都笑了,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容。捐献的不仅仅是旧衣物,是一片保护环境,更是一片爱心。还记得四年级的时候,学校评选“优秀学生”奖励了元现金,他拿到这份奖励后,就和爸爸妈妈商量,用这个钱捐赠给孤儿院,妈妈得知他的想法很欣慰就四处打听,去孤儿院要提前预约,虽然捐赠的金额不大,但也是他的一份对同龄人对孩子的关爱。
每年的重阳节,老师都带领同学们去敬老院看望那些老人,每次去敬老院王信都会精心准备几个精彩的节目,相声、朗诵、小品,把爷爷奶奶们逗的个个脸乐开了花,笑得合不拢嘴。他也想着要多为老人们带来一份温暖,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zz/9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