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一位 老兵的春秋岁月(四)勤劳的母亲
本期内容:
1、溧阳市供电公司12月28日停电公告
“溧阳供电公司”:因线路检修,拟对以下线路进行停电,如有变动应以实际通知日期和时间为准,请用电客户提前做好停电准备。2、上沛一农工车着火,英雄救车不留名
(内含视频,请在有WIFI的前提下观看)
网友“李安平民间雕塑”爆料:今天中午一点半左右,上沛农工车站,一辆农工车不知何原因起火,所幸,现场没有人员伤亡,现场英雄救车,不留名。目前事件详情有待警方进一步调查。3、厉害!溧阳这些旗袍美女上央视了,你认识吗?
(内含视频,请在有WIFI的前提下观看)
来源:溧阳她惠来、今日溧阳: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身着旗袍的女子,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不久前,这道风景线出现在央视大舞台。12月21日《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第五场分赛开播,溧阳美姿艺术团“妈妈团”受邀参加,助力京剧文化的国际传播者梅派传人董飞。伴随着一曲《梨花颂》,身着典雅的旗袍,一名名身姿婀娜,恍若画中女子的佳人款款走来,举手投足间,如和风拂柳,摇曳生姿,将旗袍与京剧完美融合,尽显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精髓。4、慰问子弟兵,溧阳市民在行动!
(内含视频,请在有WIFI的前提下观看)
网友“黑人你丫白的么”:今天上午在溧阳西大街这看到了浩浩荡荡的队伍,上前一看原来是市民自发组织的慰问子弟兵的活动。队伍中聚集了数十名自发前来为部队送行的市民还有表演团队,夹道排队十多米,拉起横幅,上面写着“深情慰问子弟兵,军民连创双拥城”等深情字句。看着人真的是非常激动,我看路上也有很多人围观,顺道拍了几张照片跟大家分享一下,让大家也感受这份激情澎湃!5、溧阳新华街这一幕真吓人!
网友“美人娇娇”:昨天下班回家在溧阳新华街这边的路口看到了这样的一幕,真的浑身打了一个寒颤,外面下着大雨,一店家再给自己的 车充电,拖线板就这样摆在路中间任由雨水滴落在拖线板上。这样会不会引起事故啊。好吓人啊。怎么说也要有点安全意识啊,这真的是挺危险的啊。万一漏电发生了事故怎么办啦,临近过年了,大家还是安全 吧,毕竟发生事故真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6、溧阳惊现巨型大萝卜,白胖惹人爱~
网友“魅雪紫梦”:一个普通萝卜通常只有一两斤重,可是昨天去溧阳大毛面馆吃饭的时候,看到老板娘正在切的一个萝卜特别大,我还是 次见到这么大个的,感觉十分稀奇。我用手大概量了量,的确比平常萝卜大了很多。好奇之余还跟老板娘闲聊了几句,她说这个萝卜是乡下的一个老头子自己种的,用的都是鸡粪这些天然的有机肥料,从来不打农药,我想正是因为天然、有机、无污染,所以这样种植出来的萝卜,不仅长势好,口感也好!7、杨家院巷子一车主肇事逃逸,有提供线索的扛把子们吗?
网友“溧阳侯亮平”:26日上午,在杨家院的一条南北向小巷里一辆车撞在了我的主驾驶车门上,肇事逃逸了,逃逸的车应该是副驾驶车头受损。今日视点一位 老兵的春秋岁月(四)勤劳的母亲
网友“平陵一哥”:我记得朱德元帅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被选入了文革前的小学语文课本,这是当年我在徽州会馆后来的和平街小学语文课本中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之一。当几十年后我和这位上中农的儿子,当年朝鲜战场九死一生83岁的 老兵潘夕彬老人聊天时,他还是十分怀念他的母亲。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从一位元帅到一位士兵,他两都经历了炮火连天、腥风血雨的战争场面,但却难以割断这铮铮铁骨的军人对自己母亲的拳拳之情。大家知道,溧阳乡村村名的“笪”特别多,如今我还能报出徐格笪、周格笪、赵格笪、苏笪里、郑笪里、蒋笪里、邵笪里、陆笪里、姜笪里、义笪里、陈笪里、曹笪里、象笪里等等许多带“笪”的村名,而潘夕彬的母亲则是城南的中笪里人。潘母和当年许许多多的溧阳家妇一样,有着一双非常漂亮的“三寸金莲”,假如孙大炮的辛亥革命早几年,解除裹脚早几年,身为女儿身的她也不可能吃裹脚这么大的痛苦了。“别看我母亲是双小脚,自从嫁到后黄墟的潘家以后,就特别的能干活能吃苦,我父亲年去世后,她为了这个家,就一直没改嫁,颠着这双小脚,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显然,潘夕彬在述说母亲的小脚时,在赞美着母亲的伟大。
有人把祖国比作为母亲,这是对国家而言的,如果对小家庭而言,母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亲。那时农村鸡叫有三遍, 遍在子夜时分,这是最浩大的一次鸡叫,每个公鸡都要叫,而且声音响亮,余音悠长,谁也不甘寂寞;第二遍在丑时,不像 遍鸡叫的那样整齐,有的鸡在叫,有的鸡不叫;第三遍在天亮卯时,这时人们已经早早起来,不太注意谁家的鸡在叫。潘夕彬说:“我的妈妈太不容易了,她颠着这双小脚,整天忙里忙外,忙上忙下,”
每当鸡叫第二遍时,潘夕彬的妈妈就起床了,他在忙碌着白天的生计和要做的准备工作,并把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忙完了,她开始做早饭,春黄不接之际,一小碗米,她要到进大半锅水熬稀粥,待稀粥熬上一定火候,为了使孩子们吃得“熬饥”,她用筷子夹上一小块一小块的麸皮粉疙瘩扔入稀粥中,锅边四周再贴上粗粉饼,再在灶堂口用硬柴架起小火,让其一锅稀粥慢慢煨着。到孩子们起床时,一锅香喷喷的稀粥和粗粉饼早饭就做好了。天刚露出鱼肚白,颠着一双秀美小脚的她,挑了一担粪水已经在屋后的菜园子里面开始浇菜了。
在潘夕彬的记忆里,母亲的针线活非常好。他兄弟姐妹的衣服从小到大都有母亲缝制。脚上穿的布鞋,尤其的鞋底,真正的千层底,可以说是千针万线,耐磨、耐穿,爽脚。记得土改后,没结婚的孩子有结婚田,老人有养老田,在“耕者有其田”的宗旨下,潘夕彬和老母亲分到了五亩田,老母亲把其中的半亩地种了棉花。母亲自小就会纺纱织布,一到晚上,在 灯下,她就开始了用棉花捻线,用土织布机手工织布,那个年月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由母亲种的棉花收成以后,纺纱织布一件件缝制出来的。
让潘夕彬永生难忘的是母亲的礼性、聪慧、节俭、精打细算。那时农村穷,但过年时,即使最困难的农家也要买点猪肉过个年。每到这个时候,母亲总要东拼西凑花钱买来五、六斤猪肉,做成大碗的肉圆、大碗的扣肉等等,虽然“猪八碗”搞不成,但一到过年端上来的菜还是满满的一桌子。特别是正月走亲戚时,母亲总是再三告诫我:“上亲戚家吃饭时筷子千万不能去夹肉圆等大菜,只能夹点小菜和咸鸡鸭骨头啃啃,在亲戚家吃饭小孩不能上桌子,要懂得礼貌。”母亲做的肉圆特别的香特别的好吃,那时过年的肉圆、梅菜扣肉、酱剥子等,虽然亲戚们来来往往,几乎整整半个月,一动也不动,天天在饭锅上蒸来蒸去,蒸得这几道过年大菜油汪汪、香喷喷,馋得孩子们直咽口水。直到正月半过后,亲戚拜年结束了才可以吃。潘夕彬说:“我家母亲与人家不同,她要把肉圆一直保存到做黄梅时才吃,也不知老母亲是怎么保存的,反正做黄梅是一年四季农田最忙最吃苦的季节,在做黄梅时吃着过年保存下来的肉圆,这个香、这个味道真是无法形容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zz/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