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嘎……”
走近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三马农业林养殖基地,一群头顶着三撮黑毛的大花鹅伸长脖子、展开翅膀,示威性地大摇大摆走来。这里是汉阴乃至陕南目前最大规模的林下鹅养殖基地。多只来自江苏溧阳的鹅苗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健康成长。如今,基地负责人高俊俊说起有关养鹅的话题,那可是一套一套的。而半年前,他在这个领域还是一个门外汉。
从江苏到陕西,这群大花鹅的背后是一个有关苏陕协作,有关江苏干部促进陕西基层发展产业、帮助陕西贫困地区“输血”的故事。
▲东西部扶贫协作带来的是新项目,更是新思维。李勇刚摄
寻鹅——找准产业方向山清水秀的汉阴县地处陕西南部、秦巴腹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江苏省溧阳市(县级市)距离汉阴县多公里。“出了苏杭,美在溧阳”,溧阳的富足和秀美可想而知。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江苏溧阳和陕西汉阴成了“亲戚”,溧(阳)汉(阴)合作也正在成为一段佳话。
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苏陕协作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深入,一批又一批溧阳干部和“三支”人员纷纷来到汉阴为当地发展产业出谋划策、传经送宝。在众多汉阴特产“陕货进苏”的同时,大量有明显江苏地域特色的产品和产业也纷纷被引进到了汉阴。大花鹅养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年11月,新一轮苏陕协作挂职干部、江苏省溧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夏国中来到陕西汉阴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和他一起来的还有溧阳干部俞春荣。
初到陕西,两名江苏干部就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调研工作中。多年的基层乡镇工作经验告诉夏国中,调研是做好扶贫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通过调研找到了问题,扶贫才能对症下药。
年底的一天,在调研汉阴当地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的过程中,夏国中发现汉阴农村许多人家都养鹅,但数量往往只有三五只。
通过和当地群众的聊天,夏国中得知汉阴人养鹅主要用来看家护院,卖鹅蛋贴补家用。他问群众你们平时吃鹅肉吗?当地人都笑着说,基本上不吃,我们主要吃猪肉和鸡肉。
当地人的回答让夏国中陷入了沉思。
很多人都知道,
鹅抗病能力强、饲养污染小,
更重要的是鹅的营养价值很高,
作为绿色食物,在南方许多城市
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比如在江苏常州一带的溧阳,市场每年对鹅的需求量至少六七百万只。常州人日常吃鹅除了红烧、白切等各种做法外,鹅掌、鹅头等各种卤味也是花样迭出。
虽然每年市场消费在百万只以上,但溧阳本地鹅的年出栏数却仅8万多只,绝大部分缺口还需要从东北等地外调。
汉阴山清水秀,
既然这里的群众有养鹅的传统,
那么能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呢?
如果这个产业能促成的话,
溧阳每年对鹅的需求
就不用千里迢迢去东北外调了。
想到这里,夏国中立即给溧阳市有关部门打电话,邀请对方派畜牧专技人员来陕西考察。
一个星期后,考察结果出来了:溧阳汉阴两地自然气候特征相近,陕西汉阴的山地林下资源非常适合鹅产业的发展。
养鹅——搭建产销平台产业方向有了,消费需求有了,夏国中等江苏干部又开始为产和销两个市场主体搭建平台。
优鲜到家汉阴公司(“优鲜到家”)是今年4月份联络组从溧阳引进的一家农业科技企业,优鲜到家致力于标准化基地建设和新品种推广,全力打造一条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自落户汉阴县以来,优鲜到家已与汉阴县多家企业和合作社签订了总额高达万元的农产品采购协议,产品涵盖黑猪、菜籽油、山茶油、蜂蜜、食用菌等八大类。
随着汉阴农产品不断进入溧阳市场,
更多的“头回客”成了“回头客”,
汉阴产品已经受到了
越来越多溧阳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
据统计开业不到3个月,公司销售额就达多万元,年底有望突破万元。
优鲜到家对汉阴农产品的大力输出吸引了养殖户高俊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w/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