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溧阳市 >> 溧阳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老溧阳人的市井生活,最依恋的原来是它

来源:溧阳市 时间:2018-2-28

溧阳是江南水乡

井水

是过去溧阳人最重要的生活饮用水

老溧阳的市井生活,离不开古井。水井边上是十分热闹的,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淘米汏菜,张家长、李家短的流言蜚语于此起源交汇。

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一口水井便是生活之源,井的定位是家。溧阳的井大多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乐官井

这口古井在旧县,距今多年,一直为当地居民所使用。从溧阳市区出发,顺着国道,到旧县寻踪觅迹。古井位于旧县村中,有块文物保护标志牌立在井旁,署名乐官井。褚红色火山岩石井栏圈,几乎被土层石块掩埋,仅十多厘米露出地面,国道与它擦身而过。

  乐官井有两种传说。一说早先这里是个驿站,有个残暴诸侯路过,叫县官派当地乐工演奏取乐。乐工闻其恶行,拒不演奏,被其一怒之下沉溺于此井。乐工死后叫冤,鬼魂常现,骚扰驿站和居民,后县官派人打捞乐工尸骨,超度安葬,并抚慰其家属,方至太平。又说这井叫乐宫井,有位叫乐宫的将领在此守护城池,在大敌压境战败后,为免遭耻辱,跳井自刎。战后有人念其忠烈,在井栏上刻下乐宫井三个大字,因宫与官相似,年代久远,后人误作乐官井,并又生发出故事。

  不管叫乐官井还是称乐宫井,它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不可否认的,在整个溧阳找不到比它更古老了,虽然古老,又那么清纯,更是难能可贵了。

见证唐朝溧阳旧县城池的乐官井

汲古泉

溧阳市埭头中学校园里有一口小井,有石板路通向那口清亮的小井边。小井不很大,只一米见方;小井不很美,井口满是伤痕。

埭头中学校址原先是溧阳史氏的宗祠,俗称“侯庙”。侯庙始建于东汉安帝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建庙后,为解决祠内管事人等的生活用水,凿井一口。殊不知这一凿,竟凿出一口溧阳五大名井之一的古井来。

小井地处侯庙中部,歇轿殿的东侧,并且一直深至地下沙滤层。井水大雨不溢、大旱不枯、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直接饮用,甘醇爽口,生津止渴。传说喝了这井水,炎夏人不生痱子,所以每年夏季,附近的村民都来井中去水,水井因此声名远扬。

紧挨侯庙的埭西村,村民的每一个日子,都是从井边开始的。每天清晨,男人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侯庙挑一担井水回来,供全家一天的饮用。所以庙门前的那条石径在晨光的映照下,总是清清悠悠而又水淋淋的。天亮以后,盆、瓢、杯、桶全来了。面对或生或熟的取水者,小井并不分辨;经受或轻或重的撞击,小井也无怨言。

小井开始人称“侯庙井”,直到有一天,侯庙里来了位大人物,这小井才有了个响亮的名字。那天,大清官海瑞大人来侯庙拜谒史氏先祖史崇,并饶有兴趣地在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传经讲学的“海岳堂”内小憩,吟诗论道之际,祠里管事为海大人送上茶水,海大人闻香品茗,感觉祠内茶水味道特佳,连声称奇。庙内管事灵机一动,请海大人为小井起名。海大人欣然应允说,古人凿井,功德无量,后人饮水,当思其源。于是给小井取名“汲古泉”。从此以后,这“汲古泉”的美名就四处传扬开来,并一直流传至今。这段优美的传说溧阳县志上也有记载。

三十年代初,地方政府在侯庙旧址上办起了学堂。几十年来,学校师生的生活用水,一直靠“汲古泉”提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古井泉水的滋润,埭头中学人才辈出,成为了育人摇篮。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学校接上了天目湖的自来水,小井才悄然推出历史舞台。

校园里的汲古泉

石人村老井

石人头村,有庄十万、吴十万、姚十万的故事。庄氏、吴氏、姚氏,日出而作日落息,像精卫填海般顽强执著,筚路蓝缕,以垦湖滩成大片圩田,逐渐成为富裕大户钟呜鼎食之家,俗呼“十万”。

在漫长的时光里,吴十万、姚十万的故事情节细节似乎已经模糊,惟有庄十万的故事有些情节细节传承至今。庄家小姐藏在深闺,足不下走马楼。走马楼下是一方偌大的天井,天井之上有一方天空,天井地上有一口老井。庄家小姐凭楼栏临高俯瞰,然后用一根长长的棉花绳,系一只绘画兰花的瓷瓶,缓缓向下,缓缓向下,悬挂进天井里的老井,花瓶挂满井水,挂到楼上浇兰花。

如今,庄姓后人乃至村民还能指认庄十万庭院的地基方位。在庄十万的庭院遗址上,有一堵老旧青砖重新垒砌的院墙,院墙兀立,颓然若鹤皮老翁。幸存庄十万庭院天井里的老井,厚实的井栏圈,红褐色火成岩,俗呼麻枯石,井栏圈外壁刻凿呈莲花瓣形。井栏圈有穿绳抬运的对称两洞眼,似乎庄十万两只浑浊老眼,在时光里或聚神凝视或纵横游移着昔日庭院的时光。庄家小姐像一颗美丽的流星,然而花瓶挂井水的情节细节成了石人村记忆生动的永恒画面。

庄十万庭院里的老井

唐井栏

唐代石刻井栏:井栏凿造于唐元和六年(),井栏即井圈,外形似倒扣的巨碗,麻石质地。井栏外表腹壁有阴刻行楷21行91字铭文。据考查,此井栏是我国留存至今唯一可见的珍贵的唐代石刻井栏实物。此井栏原在溧阳县西门零陵寺内,年移至溧阳凤凰公园内,并建“唐井亭”加以保护。

我国著名金石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马衡先生,在其所著的《凡将斋金石丛稿》中言:“唐之井栏题字,仅溧阳零陵寺元和六年一刻……”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长宋伯胤,也曾打听过唐井栏的下落。早在年4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将“石井栏”列为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零陵寺原址在现溧阳宾馆所在地,时属西门外。澄观和尚于唐元和六年(公元年)置井盆,当时溧阳的县治尚在旧县,那是汉唐两代的县治。一直到唐天复三年(公元年),因“安史之乱”等原因,县治方迁现溧城镇,其间相隔92年。由此推断,当时的零陵寺应为名寺,远离县城五十多里的寺庙,能得“国师”赐置,可见非同一般。

一只井栏,埋藏千载曲曲折折轶事;一段故事,内蕴古今离离合合情愫。唐井栏的前世今生,也许可写部戏出来。

唐溧阳报恩寺井栏

无论如何变迁,都始终围绕着水井,再如何远行,心中都不忘家乡。只是,多年后的人们看到这一口口老井,大约只会赞叹它的古朴之美,却无法领会老溧阳人对它的依舍之情了吧。

编辑

冯蓓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好
沈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w/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