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油饼
当然是杨巷的最好
酥松可口的葱油饼
但凡尝过的人都留下了深刻记忆
那你知道葱油饼从何而起
老一辈又是将它怎样发扬光大的吗
今天小编带你走进
葱油饼的前世今生
一块饼,一个故事
一段回忆,一缕乡愁
故事久流传
依托北溪河和西溪河的水运优势,依水而建的杨巷老街,一直是商贸繁盛之地。20世纪初,老街上大小米行高峰时达到上百家,金坛、溧阳、常州等地的商船粮贩每天聚集在此,谈粮论价,成为闻名周围的粮食贸易集散之地,饭店、糕坊、茶馆,日杂手工作坊等商铺字号林立。
关于杨巷葱油饼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葱油饼最早只是伙计们的点心饼,旧社会,穷苦老百姓为了生计和养家糊口,长年累月在地主老财家做工,活重时长报酬低,受尽剥削和压迫。因为收工晚,难免肚子要求“添食”,伙计们就在家里拿些面粉做成饼经烘烤熟后用来充饥。一天,他们在做饼时,突然雷鸣阵阵,他们迷信地认为是他们烤饼得罪了雷公,就集体下跪祈求雷公原谅,并说做饼吃是女佬家白相相的(意思就是女人做的玩玩的),这时雷声退去,此后做饼吃的人就将雷公供奉为祖师,尊称“雷祖”。
旧时美名扬
20世纪30年代,一批糕点师傅在老街上开办了永和昌、顺昌详、瑞昌、稻香村等四家规模较大的糕坊,永和昌由陈永林创办,店内有名的糕点师傅有毕师庆、陈裕生、史付英等。顺昌详由糕点师傅魏水根创办经营,徒弟有夏锁海、焦云真、魏顺根等,主要生产月饼、烧饼、小酥糖、玉带糕等产品,其中杨巷月饼已经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逢年过节,百姓用稻米换取月饼。当时,葱油饼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类产品,主要是糕坊师傅们自己制作的点心。
年,“顺昌祥”等糕饼店与杨巷供销社实现公私合营,成立杨巷供销社糕坊,张道新、潘听才、莫小秋等进入糕坊学徒。当时供销社夏锁海、焦云真等糕点师傅对葱油饼的工艺进行改良,形成了香、酥、咸、甜、鲜的口感,受到群众的欢迎。20世纪70年代,杨巷镇黄家村一带建筑安装产业开始发展壮大,安装队将地方特色的葱油饼带到了苏锡常和上海一带,其香酥可口、甜咸适中、油而不腻的口感,迅速被当地群众接受,杨巷葱油饼的名气逐步扩大。70年代中后期,夏锁海、焦云真等糕点师傅从供销社糕坊退休后,开设了自己的糕坊作坊生产葱油饼。年,夏锁海创办了“夏氏糕坊店”,将葱油饼制作技艺传授给了儿子夏国林。90年代供销社改制,潘听才等一批糕坊师傅开始创办自己的葱油饼制作工厂。90年代中期,宜兴市建中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杨巷葱油饼”品牌,进行了广告推广,客观上进一步宣传了杨巷葱油饼。
今日葱油香
本世纪初,以“夏氏葱油饼”夏国林夫妇为代表的葱油饼企业,开始改进葱油饼制作流程,将传统的手工木炭烘制设备改为液化气烘烤箱,手工制作改为机械制作,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近十年内,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杨巷葱油饼知名度的提升,杨巷镇一批葱油饼企业和糕坊迅速创建了自己的葱油饼品牌,如“夏氏”、“焦金龙”、“焦家园”、“杨顺昌”、“潘昌欣”、“华良”、“全生记”、“琦香楼”等。杨巷葱油饼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夏氏葱油饼”夏国林被确认为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巷葱油饼制作)代表性传承人,年杨巷葱油饼制作技艺被评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块小小的葱油饼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保护
成为杨巷人的牵挂
名扬四海,飘香万里
编辑:邵倩倩
审核:蒋啸翀
发布:邵倩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w/1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