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溧阳市 >> 溧阳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溧阳三生三世

来源:溧阳市 时间:2020-5-30

《说文解字》说,"溧”,水,出丹阳溧阳县,从水粟声"。据溧阳县志载,秦时溧阳县治在古溧水之北,水北称阳,因名"溧阳"。

古代长江下游三江之一的中江(古称濑水),江水很急,且常有沙积于河中,人们就称此水为"濑水"。濑读"赖",其意一为水中之沙地,一为急流之水。"濑"字古代还有一个读音,宋人的《韵补》云:"叶力制切,音利"。特别是吴越之地也"濑"多读作"li","濑水"自然也常唤作"li水"。古代溧阳泛指今溧水、高淳、溧阳一带,位于中江北岸的土地,古人称“濑阳”同音“溧阳”。

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

远古时代,溧阳位于长江下游,属太湖流域,是古代长江下游三江之一中江的入海地段。古代中江贯串溧阳腹部洼地,境内有湖荡近百万亩。溧阳当是一块丰饶的土地,为生命演化、人类的进化提供了条件和舞台。考古研究发现,万年前,溧阳上黄一带是植被丰茂的动物乐园,那里生活着人类远祖的中华曙猿。40万年至20万年前,原始人类过着打猎和采集的生活。

溧阳上黄中华曙猿

人类开发太湖流域约在七千年前,这里诞生了河姆渡文化。距今约六千年前,这里诞生了马家浜文化,先民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已开始饲养猪、狗、水牛。距今约五千年前,这里进入了良渚文化时期。良渚文化代表了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的最高水平,其晚期发展到原始文化的巅峰,开始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文革”期间,溧阳戴埠、平桥、沙河一带出土的带木柄石斧、石犁、石钅奔、木桨、木铲,以及丁字足陶鼎、黑衣陶贯耳壶等良渚文化时期的重要遗物,都足以充分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人类就在溧阳这块秀美、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关于这段历史,溧阳博物馆有详细的展品可以佐证。

良渚玉器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夏禹帝在全国设立九州,溧阳所在的太湖流域地属古扬州,乃荆蛮之地。

商朝末年,生活在陕西岐山一带的周太王古公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姬)历。季历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昌从小就聪明异常,相貌奇伟,颇有王者风范,因而深得古公宠爱。古公有意要将周家的天下传给姬昌。但按照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最小,自然没有资格承嗣王位,这就势必导致姬昌不能继承周家的天下。

殷商甲骨文

古公父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矩,又为自己不能按心愿传位给孙子姬昌而终日忧闷不乐。泰伯和仲雍知道了父亲的心事后,为了顺从古公的意愿,在父亲生病的时候即以采药为名,进入宝鸡、陇县交界的吴山。

泰伯、仲雍到了吴山不返,这样季历被改立为太子。古公父不久因病去世,泰伯、仲雍赶回奔丧,季历要把王位让给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后来泰伯见几次避让都不行,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和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吴山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向东辗转迁徙,最后到达长江入海处的今梅里(苏锡常都有梅里命名的地名)一带。

泰伯、仲雍初到梅里,发现这里的人们主要以渔猎为生。为了和当地人融为一体,他们一改过去的生活习惯,断发文身,表示决不继承周族君位的决心;并和当地人一道开发江南,使得原先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太湖地区逐渐成为人丁兴旺、经济发展的富庶之地。他俩还把中原的文明进步带到了江南,泰伯、仲雍也因之被当地人民推举为部落首领——君长。于是泰伯在东吴之地的梅里筑城定居,自号“句吴”。后来“句吴”国逐渐发展壮大,到春秋、战国时代已成为强大的吴国,当时溧阳地属吴国。

周朝公元前年,周武王克商,分封诸侯,封周章于吴地,国号吴。溧阳故地属吴。吴王寿梦元年(前),建立吴国。溧阳属吴,此时已有溧阳之名。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东周,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各自为政。那时的溧阳包括今天的溧水、高淳,这一带是吴、楚、越三国交界的区域,历史上一直有“吴头楚尾”的说法。春秋晚期"濑水"一带是吴、楚、越三国相争的热点地区,争夺一度十分激烈。

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国看到楚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吴王余祭有些胆寒,就在离今高淳县城东面十五公里的地方,筑起一座高大的城堡,以防备楚军入侵。城垣土筑,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外边一层叫“罗城”,周长共七里三百三十步,高一丈五尺;里面一层叫“子城”,周长一里九十步,高一丈有余。当地百姓将这内外两圈城通称“子罗城”。子罗城高大坚固,南边临近滔滔中江水(古称濑水),北边紧靠禅林、游子诸山,面水倚山,易守难攻。吴王到此看了很满意,就按“固若金汤”的意思,取名“固城”即今高淳固城镇。城筑好后,吴国在这里设立军政机构,派重兵把守,建起了历史上有名的“濑渚邑”。为什么取名“濑渚”呢﹖因为古中江又名“濑水”,固城就建在中江北岸的沙滩上,所以取名“濑渚”。

芈姓楚人漆器

吴国建起“濑渚邑”后,固城这里更加兴旺发达起来,这就引起了楚国的注意,野心勃勃的楚灵王把眼睛盯上了固城。由于濑渚邑地位重要,楚国对其极为重视,周景王七年(前)楚借"朱方之役"联合陈、蔡等国,大举进攻吴国,攻下固城,将其占领。这时楚平王已经立为太子,据守濑渚邑。此人骄奢淫逸,为所欲为,他见固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间女子又都眉清目秀楚楚动人,到了这里舍不得走了,就在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宫苑亭榭,还命人搜罗了一批美女,成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后来他即位当上了楚王,还经常到固城来住上一段时间,所以后人又把濑渚邑叫做"楚王城"。

“濑渚邑”被楚国占领后,而吴国被迫迁邑于陵平山(今江苏溧阳西),改名陵平。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吴迁其邑于陵平山下,名陵平。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国又攻打吴国,并夺取、占领陵平,更名平陵。(期间经考古调查或考古发掘的吴国古城有安徽南陵县牯牛岭城、芜湖县鸠兹城、南京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丹阳葛城、武进淹城、无锡阖闾城(吴城)、苏州木渎姑苏城,此外还有文献记载但至今尚未发现的镇江朱方城。)

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七年,前年),楚平王昏庸无道,听信奸臣谗言,错杀办事忠心耿耿的伍奢、伍尚父子。伍奢的小儿子伍员,又名子胥,得到消息后,连夜逃出虎口,投奔吴国避难。经过濑水,遇见在水边浣纱的女子,向她讨食。她把浆纱的半桶面糊给他吃了。伍子胥临走时再三叮嘱不要讲出他到过这里,以免追兵知道他的去向。女子为了使伍子胥放心并保全自己的贞节,立即抱起一块大石头,投水身亡。她的尸体浮至上游三里的木杓兜村(今溧阳南渡镇庆丰),由村民捞起安葬。

伍子胥伐楚路线

吴王阖闾墓

吴楚之间本来就不和睦,多次发生战争,这次伍子胥怀着对楚王杀父杀兄的深仇大恨来投奔,自然受到吴国的欢迎,并且很快得到重用。期间伍子胥设计并修建了胥河、姑苏城。

姑苏城

23年后,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命伍子胥领兵向楚国大举进攻。吴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固城。进城后,伍子胥一看到楚王殿就来气,下令烧毁城内所有殿宇楼阁。史书记载:“吴伐楚烧固城,大火逾月未熄。”固城成了一片焦土。

春秋末至战国初,吴国的王位传到荒淫无道的吴王夫差手里,国力渐渐衰退。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东山再起,一举将吴国打败,固城被越军占领,划到了越国的会稽郡。

越王勾践剑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吞并,战争十分频繁、激烈。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国兴兵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固城再一次被楚国占领。此后又过了一百多年,楚国及燕、赵、韩、魏、齐等六国全部被秦国并吞,秦实现一统江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废分封建郡县,原则上是一邑一县,数邑一郡。濑渚邑因地处濑水的北岸,“濑”与“溧”古音相通,古人又习惯以水之北为“阳”,于是就将濑渚邑改建为“溧阳县”,属于会稽郡。简而言之,“溧阳”在“溧水”之北,因此取名“溧阳”。溧阳县的县衙就设在固城,城内建起了校场、鸡鸣议事堂等,一切军政设施齐全。经过长期的演变,就完成了由"濑"到"溧"的复杂转变。

秦铜马车

楚汉之际分置彰郡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刘邦攻灭西楚,统一全国,溧阳县属鄣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年),废鄣郡,置丹阳郡,溧阳县属之。

汉朝疆域

东汉建安元年(),孙策分溧阳县置永平县,上隶扬州丹阳郡(治所宛陵县)。把溧阳的一部分地区作为屯田之用,另一部分设置永平县,县治在今县城南十五里的茶亭古县村。孙权丹阳(丹杨)郡治于建业县(今南京市区),此后的丹阳(丹杨)郡,作为统县政区,为今地级南京市最初的前身,溧阳随属。吴赤乌年间(—),吴国设立名为典农校尉的军事性行政机构,溧阳县属丹阳郡。

(南宋绍兴十三年143年)溧水县尉喻仲远在固城湖边发现一块汉灵帝光和四年,年立的石碑,碑名叫“校官之碑”。碑上记载了一位名叫潘乾的溧阳县长兴教办学、勤政爱民的事迹,是一块立在学舍门口表彰前贤的功德碑。此碑现珍藏在南京博物院,为江苏省现存惟一完整的一块汉碑,也是全国著名的汉碑之一。由这块石碑可以证明,固城到东汉年间还是溧阳县政府所在地。从秦初到东汉四百多年间,这里是包括今溧阳、溧水、高淳等地在内的一个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有学者曾认真地查阅过《吴郡志》、《溧阳县志》、《溧水县志》和《高淳县志》,四部县志在“历史沿革”部分,记载着上述的这段历史,而“二溧”、高淳县志都记载着溧水、高淳归属溧阳管辖。

汉校官碑

晋武帝太康元年()司马炎灭吴,改永平为永世县,废溧阳屯田都尉,复置溧阳县。永世、溧阳同属丹阳郡,郡治建业。晋惠帝永兴元年(),又将永世县置平陵县,县治平陵城,即今南渡镇古城村。永世、平陵俱属义兴郡,郡治在阳羡。永世县治仍旧。

南北朝时,宋文帝元嘉九年(),废平陵县,其地分属溧阳、永世二县,俱属丹阳尹。尹治建康。南齐、梁、陈时,溧阳、永世二县,仍属丹阳郡。郡治建康。南朝宋永初元年(年),溧阳、永世隶丹阳郡,属扬州。南朝宋大明七年(年),以王畿之内郡属南徐州。南朝宋大明八年(年),以王畿诸郡复为扬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拆溧阳西北境置溧水县,隋开皇十二年,割溧阳之西为溧水县,县治在今高淳固城东面二十里的开化城,原溧阳县归属宣城郡。那时起,溧阳县与溧水县就分开设置了。至此固城(原濑渚邑所在)使用长达年的溧阳县之名终结。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年)全国重定郡名时,废永世县并入古溧阳县,不久溧阳县并(古)丹阳县(县治在今江宁小丹阳镇)东部区域,改称溧水县(因为县治仅在溧水之北,而已经不在栗山之阳了,故不能称之为"阳"了)。最初县治改在今高淳开化(高淳顾陇乡南城村附近),后迁至今溧水县永阳镇(此今溧水县之所以得名也);此时的溧水县辖区除了包括秦置溧阳县整个区域外,还包括(古)丹阳县东部地区。史书记载,开皇十八年(),改溧阳为溧水县,属蒋州,州治在石头城。

唐高祖武德三年()再废永世县,并划溧水县东部复置溧阳县,县治仍在今旧县村,初属扬州,治所南京。唐武德九年(),州废,属宣州。唐太宗贞观间(-)分天下为十道,溧阳州属江南道。唐高宗上元元年(),改属升州,治所南京。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将十道改为十五道,溧阳县随州属江南西道。唐肃宗上元元年(),改属升州,二年()州废,还属宣州。僖宗光启三年(),复属升州。唐昭宗天复三年(),县治迁至今溧城镇。扬州、蒋州、升州,治所都在今南京市。唐天复三年(903年),溧阳县治由旧县迁至现在的溧城镇,迄今已有多年。自唐朝之后,溧阳县与溧水县分开设置再无合并。

溧阳太白楼

五代十国时:溧阳先属杨吴,仍隶升州。杨隆演武义二年()七月,改升州为金陵府,溧阳隶之,府治上元(今南京)。后属南唐。南唐升元元年(),改金陵府为江宁府,溧阳隶之,府治上元(今南京)。

宋初溧阳县属江宁府。太祖开宝八年(),府改升州。真宗天禧二年()复旧。南宋高宗建炎三年(),改为建康府,县亦随时转属。整个宋代,溧阳先后属江宁府、升州、建康府。

高静石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

改溧阳县为溧州。十五年(),改为溧阳府。十六年(),改为溧阳路,二十八年()复降为县。元贞元年(),溧阳旋复升为州,属江浙行省建康路。明宗天历二年(),建康路改名为集庆路,溧阳属之。元代,溧阳曾经改为溧州、溧阳府、溧阳路、溧阳县,先后隶属建康路、集庆路。

明朝:元惠宗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占溧阳,仍沿元旧制,为溧阳州。十六年(),朱元璋攻克南京,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溧阳州属之,州治仍旧。明太祖洪武二年(),溧阳改州为县,隶属应天府治江宁、上元。辖:江宁(县治在今南京市区东南部)、上元(县治在今南京市区西北部)、句容(县治在今江苏省句容市)、溧水(县治在今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县治在今南京市高淳区)、江浦(县治在今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县治在今南京市六合区),溧阳(县治在今江苏省溧阳市)共8县。明代的溧阳初为州,后改县,属应天府。

溧阳博物馆淳化阁帖

明弘治四年,应天府丞冀绮以地远民难牵制为由,又割出溧水西南的七个乡设立了高淳县。就这样,从溧水县分出置高淳县至今,秦汉时设立的溧阳县一分为三,分别为溧阳、溧水、高淳。

清世祖顺治二年()清兵南下攻南明,占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溧阳属之,府治在今南京市。世宗雍正八年(),改属镇江府,府治在今镇江府。

溧阳高静园

民国时期,溧阳直属江苏省行政公署,年,辛亥革命爆发。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制,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溧阳直属江苏省行政公署。年,江苏省划分金陵、苏常等五道,溧阳属金陵道,治所江宁。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溧阳直隶江苏省。年,江苏省划分十个行政督察区,溧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年冬,日军占领溧阳。苏南地区沦陷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往苏北,设江南行署。年,江南行署将所辖各县划为3个行政督察区,溧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年10月,新四军奉命北撤后,国民党政府接管溧阳,恢复原有的行政区划,溧阳仍属江苏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年4月,溧阳解放。年5月,溧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归属苏南行政公署武进行政分区年11月,改属常州专区。年,撤常州专区,溧阳属镇江专区。年,镇江专区改名常州专区,次年复名,溧阳仍属之。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溧阳归属常州市。年8月,撤销溧阳县,设立溧阳市(县级),由江苏省直辖,实行计划单列,但仍暂由常州市管辖。年12月,溧阳市正式挂牌成立。

从秦统一中国,设郡县于平陵置溧阳县,隶会稽郡算起,至今已有多年。美音溧阳,欢迎您!

溧阳一号公路

天目湖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s/7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