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名士灿若群星,他们的智慧之光曾经穿越世纪的天空,光华闪烁。溧阳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给了他们滋养和灵气,构筑了溧阳历史文化俊采星驰的华章。我们从史料典籍中寻找到清代以前(含清代)六十多位“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经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拾遗补阙后,由热心研究溧阳文化的作者沿着历史名人的足迹寻幽探微,再现他们在溧阳留下的千古事、旷世缘。一家之言,难以周详,欢迎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前言溧阳乡风,耕读传家。耕得食,读进仕,晴耕雨读,尊师重教,是沿袭千年的习俗。万般皆下,读书唯高,读书并不是吃饱了饭无所事事玩的风雅清高,而是无数贫寒学子摆脱现状、出人头地的一种向往,一种途径。
自隋朝大业三年(年)开科进士,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年)终止科举,一千三百多年间溧阳共出了位进士,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共计六位,可谓文风蔚然,人才济济。
说起探花陈名夏,邑人无所不知。但若问起名夏之师是谁,恐怕无人知晓。透过功成名就、荣华富贵的名士人墙,我们不能忘了一群游走乡间、默默无闻的塾师。他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以私塾教徒,收取束修(学费)为生,甘守清贫,教书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汤筑夫,就是溧阳乡间塾师的代表。塾师在古代是一种被社会公认的清贫而崇高的职业。古代从事塾师的人员主要有这几类:大部分来自那些读书不多、没有条件参加科举,或参加科举屡遭失败的读书人,他们用所获知识谋生,叫“舌耕”。另一部分是获得一定功名,但未能进入官场,或已做官而被革、被罢,或自行退出官场,或退休回乡的读书人,他们或因生活无着落,自食其力;或以推广教化、诱掖后进为己任。其他还有洁身自好,不图仕进的人;因改朝换代,入元、入清不仕的人;以传授学术思想,延续道统为己任的人等等。
汤筑夫
青年才俊却未入仕途
金榜题名乡间塾师
汤筑夫原名霖美,后改名帝赍,别号野同,社渚镇嵩里村人。家谱记述他“少颖异,读书数行下。年十八补博士弟子,即能为古文诗歌。”按理说,这样一位青年才俊,在科举道路上应是一帆风顺,不日金榜题名应如囊中探物,但后来又是怎样的阴差阳错,让他成为了一名乡间塾师的呢?
汤筑夫
针砭时弊而名落孙山
汤筑夫早年赴府试中,目睹考场营私舞弊、权钱交易之丑陋,义愤填膺,慷慨陈辞,写了一份“陈情表”,“指斥当事受贿鬻名诸劣状”,结果被考官责为“中伤”,功名废黜。后来,他“七试南国竟不遇,时咸为之称屈焉”。正直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年少气盛的冲动,换来的竟是一次又一次的“名落孙山”,众人称屈喊冤又有何用呢?一纸陈情出恶气,一世不仕何讲理?但汤筑夫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有就此风花雪月,游戏人间。他的品行,缘于其父,正所谓“家学渊源”,有其父必有其子也。
这里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汤筑夫父名顺耕,讳春阳,字和甫,他光明磊落,品行端正,学识渊博。他对下代教育甚为重视,请名士设私塾,教育子孙。顺耕公其实曾考取过功名,却以奉养双亲为由弃官不任,每日高朋满座,对酒当歌,这样一位淡泊名利、安天乐命的父亲,对儿子应不无影响。
汤筑夫
成为一代名师
塞翁失马成就名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意思的是,汤筑夫每次考试落榜后,他才学越高,名声越响。后来,听说他成了塾师,人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让子孙投到汤筑夫门下,得到汤筑夫指点的学子成百上千,很多人后来成了名士大儒。他“生平好引掖后进,一经品题辄成佳士”。“澄怀博物,多士羽仪,先达陈名夏、李青先生等皆受业门下,相继抡元。”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都倾注到培养学生之中,可谓一代名师也。
陈名夏在其《汤筑夫先生传》中说:“筑夫先生年既老,将归隐新安天都峰之下,一时识知欲尽……夏师事先生十年,悉其生平著作数十万言,当在魏晋间。尤难其贫而好施。”“夫先生少不治生产,家所余悉以推诸兄,孑然治百家之言,为一时长者。每俭衣蔬食,急人之厄,义形于色,此深足难者。”家族代代相传,也都说筑夫先生“性至孝存顺,殁宁动不违礼。兄弟贫窘辄分囊金遍给之,无毫发私。朋友与交久笃爱,人有饥寒困苦、易子弃妻者,必多方赈恤,完其室家而后已。”
“真仁人哉”
汤筑夫先生在句容讲学,一天携二十余金回家乡。走到袁村,看到路边有一对年轻夫妇执手痛哭,一副生离死别、依依不舍的场景,一位老翁在边上责骂。先生忙上前问起缘由,那少年说:“因家里穷,欠了富人的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媳妇抵债还钱!心里实在难忍夫妻永别,所以两人痛哭。”先生又吃惊地问:“那老人是谁?”少年郎答:“是媳妇的父亲,因贪图钱财而逼女儿改嫁!”筑夫先生闻言,掏出身上带的银两,全部给了那少年。一起回家的朋友劝他说:“给他一半就行了!”先生答:“他因为欠债无奈而卖老婆,以后还要生活。如给的钱仅够还债,而不能安排生活,那还不如不给!”他坚持把钱悉数给了那少年,并嘱咐说:“你不要问我姓名,以后来(句容)城中,有困难我还会接济你的!”这时,在一旁的老者也羞愧难当,连声道谢!
汤筑夫
比太白、子瞻更显不易!
李太白苏东坡
陈名夏在记叙此事后感叹:“嗟乎!先生真仁人哉!先生少慷慨,凡存活者不可胜记。及老矣,贫且甚,犹能道路间活一夫一妇愧一老,而忍者且始得其实,无市义心,终亦有济,无倦施心。先生真仁人哉!”
两句“真仁人哉”表述一段故事,发出一段感叹。陈探花的感叹还不止如此:老师的行为让他想起了两件往事,一件是唐代“李太白以三十万立散维扬”的事,一件是宋代苏子瞻用五百缗在宜兴买房,夜间听到原房主老太哭泣,便烧了房券,分文未收,将房子还给老太的事,陈探花作了一番比较后认为,李太白、苏东坡弃三十万、五百缗如屣,虽然可称大丈夫哉,然而他们得三十万、五百缗或许比汤筑夫先生得二十余金更容易,因此,作为一介书生,一个塾师,平时不会挣钱积蓄,仅以蔬菜布衣度日,做到仗义疏财,“卒尽与之、空橐而归”,乐善好施如此,“深足难者”!比太白、子瞻更显不易!
汤筑夫作为乡邑塾师,并没有因自己的学生腾达而享富贵,一生清贫,乐于助人,是值得钦佩的。他“奖进后辈,董率郡材,勉子弟以诗书,教族党以仁让。此尤其表,表足纪者,典型不再。”
透过汤筑夫远去的背影,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群群游走乡间、默默无闻的塾师们匆匆的身影。正是他们前赴后继,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造就了溧阳千百年来崇尚读书,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内容来源
溧阳时报
作者
邓超
图片来源
网络
本期编辑
顾琰
赞赏
长按灏忓寰楃櫧鐧滈鎬庝箞娌荤枟鍖椾含鐧界櫆椋庢庝箞娌荤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s/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