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后,苏浙皖茶区名优茶采摘期因气候原因提前约一周结束,产量和利润受到明显影响。与此同时,来自贵州等地物美价廉的客茶大举进入,造成当地春茶市场剧烈波动。
这场始料未及的双重打击,使作为全国名优茶重点产区的苏浙皖茶区受到普遍震动,名优茶集中的苏南茶区所受影响更为显著。
4月9日采茶工在溧阳伍员山茶场刚采的茶叶鲜叶。
据苏州西山茶叶协会消息,年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采制于4月5日即基本结束,4月4日就有茶农开始采制碧螺春炒青和红茶,清明前制作炒青茶十分罕见,西山茶叶协会会长周永明称之为“十年一遇”。特级洞庭碧螺春茶减产已成定局。
3月下旬连续高温天气导致茶树生长过快,茶芽提前长成叶片,导致春茶产期缩短。据周永明介绍,3月23日到4月3日最高气温都在20到27摄氏度之间,而苏州洞庭(山)碧螺春采摘适宜温度在低温8摄氏度到高温18摄氏度之间为宜。洞庭(山)碧螺春茶只以独芽或一芽一叶为原料制作,因芽头生成叶片导致碧螺春加工原料断绝,只能加工炒青和红茶。
因气候原因造成江苏名优茶采制期普遍缩短。4月9日,溧阳茶区伍员山茶场和桂林茶场都全部转入加工红茶。桂林茶场正在厂房检收鲜叶的方女士告诉苏茶君,往年这个时间正是采制白茶的高峰期,但今年白茶采制期不到10天就结束了,目前芽叶粗大,已无法加工名优白茶,只能加工红茶。
4月9日溧阳桂林茶场在检收茶叶鲜叶。
在苏浙皖边界茶叶市场,大量来自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干茶源源不断空运而来。溧阳天目茗居总经理王志敏说:“客茶的品质与当地茶的差异越来越小,但价格相差悬殊,我们毫无招架之功。”
来自贵州的白茶每斤售价只有多元,天目湖白茶每斤成本就高达元。据王志敏了解,贵州的白茶鲜叶只有25块钱一斤,4斤鲜叶加工一斤白茶,只要元,溧阳的白茶鲜叶要元一斤。成本的巨大差异主要来自人工费用的悬殊。
采茶人工成本的巨大差异几乎是苏浙皖茶区面临冲击的共同原因。另一方面,苏浙皖茶区名优茶的品牌优势使大量客茶“借壳上市”,有人发现来自贵州的成品茶外包装竟赫然印有“贵州天目湖白茶”的标识,让人大跌眼镜。
苏浙皖茶区采茶人工成本近年来连年上升。据江苏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信息表明,今年江苏采茶人工费用已达到平均每人每天元。部分茶场已出现用工荒造成茶园弃采的严重局面。
特级洞庭(山)碧螺春茶(图片来自苏州西山碧螺春茶厂)
4月5日苏州西山碧螺春茶厂采收的鲜叶(来自朋友圈)
苏茶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又一次带着寒气成为热门话题。江苏农业比重已不到5%,苏南的城市化率超过七成,今年的茶殇表明,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高附加值农业也已岌岌可危。
面临茶产业转移的大趋势,苏茶产业调整事实上已经起步。4月9日,溧阳伍员山茶场连续接待了两批客人,一批是前来茶场参加校外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的常州中学的学生,另一批是江苏省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考察团。茶场总经理缪惠民说,伍员山茶场是江苏省茶产业示范基地,是有机茶示范基地,如今要把茶场转变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以此来开辟茶场新的发展道路。
“很明显,单纯种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我们准备向茶旅游方向调整。”桂林茶场王志敏说。茶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在句容下蜀镇,原有近千亩茶园的武岐山茶场,两年前已经通过商业合作开辟了容北茶谷茶文化生态园,每年吸引数以万计游客。原来的茶园主蔡彬说:“这里经常搞各种活动,每次活动都人山人海”。
劳动力成本低一直被认为是产业发展的优势要素,但也是落后的“优势”。如今苏茶的这个优势不再,只不过是发达带来的“劣势”。茶产业转移和苏茶产业转型还面临更大更深入挑战。贵州万亩茶的介入,茶园标准化、采茶机械化、工艺精细化,以及茶文化普及等任重道远。苏茶长期积累的技术、科研、管理、工艺的优势,用武之地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苏茶君以为,年茶殇也预示着一个更大的茶产业市场空间的出现,它不是以往落后、贫穷带来的有限的发展空间,而是苏浙皖,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茶农,以及所有与茶产业相关的人们,对自身尊严和生命价值的强烈追求所带来的空间。(完)
溧阳伍员山茶场新的发展规划
4月9日溧阳伍员山茶场刚采制的白叶红茶
溧阳桂林茶场乡村会所——天目茗居
4月9日江苏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察看茶情。
扫叶楼散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s/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