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再发,别桥马家和溧阳马家。现在别桥镇,地域已经包含了原来的后周、缪绸、湖边、古渎等多个乡镇,与历史上的别桥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马家始祖地也在现在的别桥镇域内,但在以前大家的心目中还是不一样。人们平时所说的别桥马家主要是指别桥马家村、也就是堂号为“龙马堂”一系的马家。晋朝时,塞北多个胡人游牧部落趁“八王之乱”国力空虚之际,纷纷南下建立胡人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直接导致大规模移民,史称“永嘉南渡”,南渡后晋元帝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了东晋,从此北方少数民族融入黄河流域的先进文明中,晋朝王公贵族又把先进的黄河流域文明带到了长江流域并逐步影响了更南方的珠江流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马氏是北方的名门望族,当时居住在襄阳,族人马训,字南平,祖籍陕西扶风,是马援的第十世孙,时任南海太守(今广州),随司马睿南渡后到溧阳,选择在江都村车门里(今周烈庵村)定居,后马训因战争阵亡,被赐葬于窦巷村,并赐有墓田30亩。马训有二子,长子马文卿,其子孙移居在西马村,次子马文相,子孙移居在东马村。因此,可以确定,溧阳马家始祖为马训,其初定居于车门里(周烈庵村),后分居于西马村、东马村。关于车门里的命名,我认为应该是马训自取名。古时,国家大小以乘计,所谓一乘,即四匹马拉一辆车。车里站将官、车下跟士兵,因而姓马之人,以车门里为村名有取吉兆之意。马训定居溧阳后,子孙兴旺,后人众多,由车门里而出,遍布周边。南宋右丞相马廷鸾就是溧阳马家支系的杰出代表,很多史料都称其为“金陵溧阳人”,他虽然长期居住在江西乐平,根据《溧阳县志》记载,他身后归葬于车门里。他有六个儿子,其中四儿子马端蒙(马彦通)回迁至溧阳西庄村。以上这些资料的记载,总体还是比较一致的,可信度也高。那么马家子孙又怎么迁居到别桥,形成影响极大的“别桥马家”的呢?这就应该从马秀夫开始说起。马家很三十三世子孙中有名马子良的,曾任饶州户计提领,马子良去官后回溧阳定居在丫髻山麓的马宕村,马子良有个侄儿叫马秀夫,自幼由叔叔抚养成人,因家贫无依,归居溧阳后,被别桥罗家招为上门女婿。几代以后子孙兴旺,又因马家是名门望族,得以重新归宗姓马,别桥马家即由此而来。李春芳在为马一龙撰写的《南京国子监司业孟河马公一龙墓志》中,描述马一龙说:“名一龙,字负图,号孟河,别号玉华子,溧阳人也。其先马服君裔南海郡公训从晋南渡遂家溧,五世祖秀夫自丫鬟山徙居甓桥,人称甓桥马氏。”这一段描述说明,别桥马家是属于马训南渡定居溧阳的一支,以马秀夫为其五世祖,如果再作些深入分析:马家从马援为一世,南渡定居溧阳的马训为十世,马廷鸾为二十七世,回迁的马端蒙为二十八世,马秀夫为三十四世,这些根据资料没有什么异议。根据墓志别桥马家将马秀夫称为五世祖,则一世祖应为马家二十九世,即比回迁溧阳的马端蒙小一辈,既然为一世,应该是从其开始定居丫髻山麓马宕村的,这个人是谁,我没有查到确切资料。《溧阳地名》一书中称马秀夫于宋朝招女婿到罗家应是有误,不但世系时间不对,而且马秀夫之叔马子良所任“提领”一职元朝才有,是从七品的地方官。至于别桥马家一世祖是否可能是马端蒙的儿子,我也没有查到相关资料。对于马从谦和马一龙叔侄关系的亲疏,也有一些疑问。首先,嫡亲叔侄肯定不是。根据县志记载,马从谦的父亲叫马忠,马性鲁的父亲叫马清,马忠、马清之父叫马贤。按照这样的计算,马从谦和马性鲁为堂兄弟,是马一龙的堂叔。但是,由陈恺撰写的《光禄寺少卿马公从谦墓志》中记载“廷鸾公曾孙子富迁居甓桥河东,子富生谷公,曾祖也,元乱弗仕,祖贤以子清贵赠文材郎,文忠六十余始生公。”这就很清楚的说明了马从谦这一支是由马廷鸾这一系的马子富迁居在别桥河东,而不是别桥马家村。马子富的儿子文中称为谷公,我认为可能是是记录时笔误,“谷”应为“裕”,有资料表明,马子富的儿子名马裕,应该就是马从谦曾祖,因为处于元朝乱世没有做官,马裕的儿子名叫马贤,马贤因儿子有功名,曾被赠封文林郎的虚衔,马从谦的父亲马忠六十岁的时候才生下马从谦。这些记录就使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别桥马家村和别桥河东是否为一地?马秀夫自丫髻山迁居和马子富迁居怎么解释,有资料说马秀夫入赘后改姓罗,马家村原来叫罗家村,后来到马子富时才复姓马,罗家村也因此改叫马家村。如果此说可信,那么“子富迁居甓桥河东”又怎么解释,又从何而迁的,马从谦一辈,按照谱牒马氏家族以“从”字排名,“从”字辈之后以“有”字排名,马从谦之子叫马有骅,那么为什么马性鲁和马一龙父子没有按照家族排名,而到马一龙的儿子马震伯又按照家族的“震”字排名,和马家七进士中的马震章同辈,是否因为是马一龙为马秀夫招婿到罗家一系,所以排名没有按照家谱,而马从谦为马廷鸾之后人回迁一系?难以考证。(摘自巜别桥札记?遗》)
赞赏
长按鍦ㄥ寳浜不鐤楃櫧鐧滈澶ф闇瑕佸灏戦挶鍝堝競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gr/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