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溧阳市 >> 溧阳市古人 >> 正文 >> 正文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35吴颖奉敕

来源:溧阳市 时间:2017-8-11

纵观溧阳古邑,唐宋登科名人极少,直到南宋建炎以后,很多有名望的世族才移居到溧阳。自此以后,溧阳读书仕进的人越来越多,读书仕进的风尚由元代流传到明代,到清代最盛。于是乎,方有了马家的才子、史家的宰相,也有了我们吴家的吴颖吴知府。

吴颖,字见末,顺治九年()进士,潮州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福建加一级),宅住长塘(明清时在溧阳地名中“塘”与“荡”并用,见县志)之滨的后庄里,现在溧阳已没有“后庄里”这个地名,但据吴颖的朋友、高淳人邢孟贞写的诗《过友人湖荡田舍》、《别桥舟中别友》,可以推测,吴颖的居住地在现今的别桥至马垫北一带。

颖公父亲吴中信,年少丧父,自幼饱受磨难,历经坎坷,但其性情豪侠,重义气,常常周济他人,解人急难。他砥砺自己的品行,毫不苟且。吴中信的堂弟中懋早年去世,中信公将他的遗孤吴颉象自己的儿子一样抚养成人;他敬养守寡的姐姐三十年如一日;表弟黄某病危之时悄悄拿出自己的金钱托付他收管,他却在表弟未死时,用这笔钱买了一座市房交给他。

有这样的父亲言传身教,吴颖自幼品学兼优,八岁时就能通晓制义并工诗与古文辞。清顺治九年,吴颖登进士第,升郎中,授刑部主事。吴颖在审阅地方刑事案卷中,目睹地方官员呈报刑事案件有轻案重报和株连过头的弊端存在,出于对国家刑律严肃性的高度负责,他上疏朝廷说:“国家施行刑法治狱,应当是极为慎重的,凡不是触犯刑律正条的,不能苛刻深究,凭自己的想象去牵强附会,凑合法律条文。原始的口供已有了,就不要再株连滋蔓开来,使清白无辜的人受冤枉。”这一谏议很快得到了清世祖的认可和采用。之后一方面是对他敬业、勤政的肯定,另一方面是朝廷对他的重用和信任,朝廷特将他从刑部山西司调派到福建实行恤刑。这里的恤刑,特指减刑。他因奉敕行事,到福建走马上任后,雷厉风行地部署府内各县相关事项,通过查阅案卷,走访民众,调查核实,才五个月,减罪的犯人就有一千多人。他也因恤刑卓有成效受到朝廷褒奖而升任为潮州知府。他在潮州主政期间,各项仁政措施得以落实,促使辖区内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并亲自主持完成了那个时期的《潮州志》的修编。

记载吴颖事迹的《潮州府志》

吴颖在潮州任职期间,因经常随部队到海上巡视公务,突然生了寒疾,他自感身体不适对主政妨碍较大,于是向朝廷呈请告病还乡。回溧阳后,他建造了一座“西畴草堂”,每天在那里吟诗作画、著书立说。

回乡后的吴颖一头埋进书堆,那个时期溧阳县里的碑文大都出自吴颖之手。知县王锡官曾在吴颖公门上题“濑江文献”四字相赠。吴颖著作颇丰,涉题较广。他著有:《溧阳志》十二卷,《闾史》十二卷,《史轮》十六篇,《金陵往哲录》、《世书》九篇,《溧诗选》八卷,《独园集》诗一卷、文一卷,《茧雪遗稿》一卷、《莼羹堂诗集》二卷,《西畴文集》十五卷。此外,还有美术等方面的专著、字画留存于世。翻阅吴颖的文章,正所谓文如其人,弘扬的皆是正气,鞭挞的则是丑陋。

古时崇尚传家非耕即读,读书和躬耕同样重要。吴颖回乡后亲自耕种,自谋衣食,虽不免青黄不接,年成也常常不好,却也依靠着几亩田地,相继了却了儿女婚姻事。吴颖秉性十分孝顺,年虽七十,仍给继母张氏居丧守孝。到了晚年,还以儿子之名,为当时的教育事业捐出学田四十多亩。其实,孝也好,义也好,都是为人之本,按古人说,孝和义都是君子之风。

如今先贤吴颖公离开我们已经很遥远了。我们今天重新述说他的事迹,就是要把古人的君子之风发扬光大,传承传统文化之精华。在当今追求中国梦的路上,恪守礼义孝悌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

溧阳市旅游局出品

文字

吴法林

编辑

朱云霞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那个医院
北京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gr/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