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地名是溧阳话里的特殊成分。通过地名来研究溧阳话,既可以探究其渊源,更能够挖掘我们溧阳这个古老名镇的历史文化。现略举数例,以求方家指点!
绸缪村
溧阳市别桥镇有个绸缪村。因为“绸缪”是个极具描写性的叠韵连绵词,我们用作地名,这在中国地名史上却是极少见到的。那么,“绸缪”怎么会用作村名呢?人们常常觉得突兀,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解开这个迷,有人就根据大家熟知的“未雨绸缪”这个成语,假借清朝初年的溧阳知县朱元阶、翰林编修史鹤龄等历史名人,编撰了一个“晴备伞,丰防灾,夏制棉”的美丽传说,以此劝勉人们“有备无患”,且流传至今。
殊不知,绸缪这个地名,却远早于清初。且在溧阳话里,绸缪村的语音是“绸绵(同音字,下同)村”,与“未雨绸缪”之“绸缪mou”又大相径庭。那是怎么回事呢?
据考,绸缪这个村名,源于那里河流纵横交错、缠绵萦回的地形地貌和村民之间情意殷切、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而“绸缪”原本也可以写作“缠绵”。
《广雅·释训》注:“绸缪,缠绵也。”《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有“绸缪之旨”句,李善注:“绸缪,缠绵也。”《谢瞻与安城答灵运》有“绸缪结风徽”句,《江淹杂体诗》中有“绸缪逾岁年”句,李周翰对此都作了相同的注释,曰:“绸缪,缠绵也。”
那么,“绸缪”与“缠绵”是什么关系呢?《诗经·豳风·鸱鸮》: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令女下民,或敢侮予?”那是“未雨绸缪”典故的原始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也有“绸缪牖户”句,焦循正义曰:“绸缪,即缠绵之转声。”由此我们知道,在上古时代,“绸缪”和“缠绵”都是叠韵连绵词,不仅读音一样,所表达的意思也完全相同。这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犹如“逶迤”可写作“委移”、“委蛇”,“宝塔”或作“浮屠”、“浮图”等,虽然现在有的读音已经完全改变(音转),而意义却基本没有变化。
难怪溧阳人会把“绸缪村”会说成“绸绵村”,竟然是“缠绵”的古音!
“缠绵”之义,大家都能理解,这里不必赘言。“缠绵”一词,对于吴地口语来说,是一个“外来词(来自于北方方言)”。但是,“缠”却能经常听到。如:“细佬太皮(顽皮),拨他缠煞则的。”这里的“缠”,在无锡常州一带,仍然读如“绸”,都是相同的全浊声母和韵母,仅声调稍有差异,近似于隋唐时期的中古音。就“缠”而言,在我们溧阳,虽然仍然是中古时期的全浊声母,韵母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有了较大的变异。而在溧阳话里的“绸缪村”里,其读音,却具备了中古语音的基本特征!
我们设想,在纵横交错、萦回往复的河流的包围之中,邻里之间又相互依恋、亲密无间(“缠绵”的引申义)的村庄,遂名之为“缠绵”或“绸缪”。这个地名,既符合地形地貌,又具赞许激励之意,是何等的古朴和高雅!也许是由于在溧阳话里的“缠”字,一般理解都会产生纠结、纠缠等不吉不悦之感,大家不太喜欢,于是前人就写作了“绸缪”吧!
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绸缪村”的来历,与篇首所及“未雨绸缪”的传说,毫无关联。当你了解了这些历史根源之后,你还会有突兀之感了吗?
绸缪村,其历史文化底蕴很深,更是一块汉语中古语音的活化石!
嵇家村
翻开《溧阳实用地图册》,我们可以看到,竹箦镇濑阳村委有个北嵇村民小组。这就是嵇家村。
嵇家村里的村民以“嵇”姓为主,可能与竹林七贤里的嵇康一脉同宗。但是,在我们的溧阳话里,其村名却要说如“移(同音字。下同)家村”。第一次听到这个地名时,我立刻想到了上海学者、原溧阳文化馆馆长奚渭明先生,因为我们溧阳人总是亲切地称他为“移”馆长。
溧阳话里的“嵇”和“奚”为什么会是相同的读音呢?职业的神经驱使我去查阅资料。原来,在古代,“嵇”和“奚”这两个字就是同一个读音。而这两个字作为姓氏,竟然是同宗同祖!
我们先来看这两个字的古音:
嵇,古文嵆,汉语拼音ji。《广韵》:“胡鸡切。”《集韵》:“弦鸡切。”嵇字的中古语音:声母属“匣”(全浊声母),韵母属“齐”,开口四等平声字。
奚,汉语拼音xi。《广韵》:“胡鸡切。”《集韵》、《韵会》、《正韵》:“弦鸡切。”奚字的中古语音:声母属“匣”(全浊声母),韵母属“齐”,开口四等平声字。
由此,我们知道,“奚”和“嵇”二字,在中古时代的语音都读如现在溧阳话中的“移”,是完全一致的。而溧阳话在姓氏和村名中完全保留了全浊声母“奚”、“嵇”两字的古音。
再来看“奚”姓和“嵇”姓的关系:
奚姓,《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嵇姓,《元和姓纂》载:“夏王少康封其子季杼于会稽,此后有稽氏。至汉代初年,稽氏家族迁往谯郡的嵇山定居,遂改为嵇氏。”又《文章叙录》载:“嵇康原姓奚氏,由会稽迁往谯郡铚县,取稽字上半部为嵇氏。”
嵇姓由稽改嵇,或由奚改嵇,均出于中原。由纥奚、经奚改嵇,源于贺兰诸部。
《说文解字》(清·陈昌治刻本):“嵇,山名。从山,稽省声。奚氏避难特造此字,非古。胡鸡切。”注意这里的“非古”,告诉我们,古代没有“嵇”字。
现各版姓源著说,大凡类同。而“奚”、“嵇”中古音相同,“嵇”字又“非古”,不见于上古文字。所以,“嵇”姓由“奚”姓所改,比较可信。
由此可知,我们溧阳人把“嵇家村”说成“移家村”,如同“奚”姓说成“移”姓一样,属于中古音遗存无疑。
徐格笪、郑笪里、陆笪……
见题就知本文要写的一定是溧阳含“笪”的村名了。对,溧阳这样的村名很多。传说中,溧阳史氏五十二世孙、清乾隆间文渊阁大学士史贻直在一次对答皇帝时,曾经说到溧阳有七十二“笪”之多。经查,仅乾隆版《溧阳县志》上有记载的就达四十多个含“笪”的村名,实际肯定更多,题目只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三种形式而已。这在全国各地来说,实属罕见!
那么,溧阳怎么会以“……格笪”、“……笪”、“……笪里”等形式给村命名呢?
其实,“格笪”在我们的溧阳方言里,就是指“那个地方”。如果有人问到,溧阳市教育局在哪里,常常会回答说“在市政府对面格笪”。如果有人问到,溧阳电视台在哪里。也可能回答说“在北门前棠下格笪”。“格笪”属于溧阳话里的远指代词,指代的就是“那个地方”。
以“格笪”为村名地名的现象,在其他方言中也有出现。而由于记录方言常常重语音而轻字形,便出现了“圪塔”、“圪垯”、“圪垛”等现象。翟强《鞋不见了》:“刘顺清连长领导下了一个生产小组到王家屹塔去开荒。”高玉宝《高玉宝》第十三章:“他一个孩子,又没出过远门,下了船知道往哪圪垯去?”欧阳山《高干大》第八章:“王家圪垛的老农民王得贵心里藏了些事情。”溧阳写作“格笪”,则是以《溧阳县志》的各个历史版本为准。
作为村名,“圪垯”或“格笪”等,常常指地形稍高的小土丘、小高岗的那些地方。经考察,我们溧阳所有含“笪”的村庄,相对来说,其地势一般会比周边总会稍高一些。由此可知,溧阳以“格笪”为村镇命名,既符合其本意,又具溧阳远指代词的个性特点。
以“格笪”命名的村庄,都会在其前面冠以原居村民的姓氏,如徐格笪、郑笪里、陆笪……。最早,这些村庄里的村民,一般就是姓徐、姓郑、姓陆……。所以,这些村庄,原先的村名应该是“徐家格笪”、“郑家格笪”、“陆家格笪”……。久而久之,人们对这些村名已经非常熟悉了,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简化,叫成“徐格笪”、“郑笪”、“陆笪”……了。这些村庄的历史一般都比较久远。由于千百年来历经了无数次的战乱或饥荒,原地村民有的会出现减少甚至消亡现象,最终又有其他姓氏迁移过来充实。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许多“……格笪”、“……笪”的村民,有的仍然以原姓为主,有的却已经不再是村里的大姓,有的竟然消亡殆尽。
对这些村庄的称呼,人们常常又会加上一个后缀——“里”,这主要由于以下两种情况造成的。首先是说话口音顺畅。在我们溧阳,最常见的后缀是“村”。而在“笪”后面加“村”,说起来比较拗口,于是就说成了“里”。而最主要的,是“里”代表了一种行政区划。《尔雅·释言》:“里,邑也。”《诗·郑风》:“将仲子兮,无踰我里。”《传》:“里,居也。”《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前汉·法志》:“在邑曰里。”《风俗通》:“五家为轨,十轨为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溧阳带“里”的村庄,一般属于这种情况。
“徐格笪”、“郑笪里”、“陆笪”等村名,凸显了溧阳方言的特色。而这里出现的“里”,虽然不再是历史上的本来意义,却由此却能看到某种历史文化的迹象。
作者为溧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zz/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