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王圣昌老师与章勤琼老师就上期彭纲老师的《欧拉公式》课例进行了切片式的解析,对其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做出了一一点评,肯定其研究思路的同时,也指出了课堂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时的细节问题。
彭纲老师就点评,进行了课后自我反思。他精心搜集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结合专家点评与学生课堂即时反应,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进行了自我评价,对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于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适切度、规律教学的结构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课堂的即时反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承接对上一期教学课例观摩的思考,他就本期王雅杰老师的《圆锥的体积》教学构思进行了前期解读,深入剖析了她教学设计过程中经历的思考历程。
在彭纲博士理论性的解读之后,王雅杰老师简要地介绍了《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构思,阐述了从实验推导到计算推导体积关系的想法。
王雅杰老师带来了她的《圆锥体积(二)》课例观摩。她认为运用实验法学生很容易发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但是从数学方法、纵向数学化以及小初衔接三个指向去构思整个课例,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思维发展更有意义。王老师由圆柱与圆形体积、面积推导想起,设想运用极限思想推理圆锥体积公式。通过推理,得出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长方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四棱锥体积的三倍,进而引发更多关于柱体与等底等高椎体的体积关系的猜想。本课主要由认识图形、提出研究问题、探讨路径、交流方法,合作研究、汇报交流,类比形成新猜想的板块构成。其新颖的教学设计思路,不仅让极限思想再次走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课堂,并且通过有效关联,实现纵向数学化,将小学内圆柱体与圆椎体积拓展到初中的其他柱体与椎体关系的推导,实现了小初的有效衔接。脱离直观,由抽象与推理建构起整个课堂。
最后,研师三人行专家团队就王雅杰老师的课例提出了他们的想法。他们指出,王老师的课堂分为三大板块,指向明确;组织过程中,王老师用3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如何用计算的方式推导柱体与椎体的体积关系。然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思考到动手操作之间的板块跨越过于跳跃,用极限思维解决推导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挑战很大,在今后的教学中,仍然要思考,如何让思与行的跨越衔接更为自然。开学工作的号角已然吹响,但工作室老师们学习的热情丝毫不减,对于数学化的思考从未停歇。且思且行,每一次的学习犹如点亮黑夜的火种;每一次的思考,犹如指路明灯。思与行,相伴相随,如影随形,点滴思考融汇成文字的长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解落秋叶,吹开春花,激千尺浪,掠万竿竹,愿我们搭乘思与行之风,吹皱儿童心中一江数学之波。
撰稿人:数学实验工作室全体成员
制作人:彭琪
审核人:芮金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zz/1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