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前往溧阳埭头观瞻史侯祠,觉其规模雄伟、不同凡响,确实堪称江南第一祠。最初以为是史氏宗族为光宗耀祖而建,读史方知,史家始祖史崇确是一位令人叹服的开国功臣,这样的人物,立祠以祭之,实不为过。溧阳素有“彭马史狄周”五大家族之说,而史家千年以来人丁兴旺、能人辈出,与其始祖史崇德才兼备是分不开的。
”史崇,字伯勤,杜陵(今西安南郊)人,东汉光武帝旗下名将。西汉后期,这一支史家也是皇亲国戚,地位显赫。
史崇的高祖史恭之妹是汉武帝卫太子良娣,生史皇孙,史皇孙又生汉宣帝刘询。刘询初生之时,因宫内巫蛊之案,致使卫太子、史良娣、史皇孙遇难,刘询生虽数月,亦受株连入狱,直至五岁时方获赦免,幸得狱吏邴吉垂怜,将其送到史恭家中,史恭之母贞君夫人怜其孤苦,将其抚养成人。后刘询践帝位,为报史家养育辅佐之恩,将史恭之子全部封侯,并世代承袭。史崇的曾祖史玄拜侍中、中郎将、平台侯,祖父史恁承袭爵位,父亲史习拜驸马都尉,袭平台侯。
史崇生于西汉平帝元始甲子(公元四年),少小之时,他就显示出意气风发、卓尔不凡的气度,志立于操练学习军旅事务,潜心兵法,研习战阵。在史崇看来,史家历代皆为汉室建功立业,加之又是汉室姻亲,因此,自然怀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远大抱负。西汉末年,时局动荡,烽烟四起,史崇便投军萧王刘秀旗下,成为一名智勇兼备、驰骋沙场的悍将,破王寻、败赵王、降刘盆子……沙场纵横,屡建奇功,并尽己所能,积极为刘秀平定天下、光复汉室出谋划策,深得刘秀的器重和信赖,刘秀“凡事悉咨之”。
光武帝建武二年,史崇因平赤眉刘盆子有功,官拜右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骠骑将军,此时的史崇,可谓踌躇满志、平步青云。然而,中国历代帝王大多都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政治心态,如宋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即是最好的例证。功成名就的史崇敏锐地察觉到光武帝的猜忌之心,于是急流勇退,主动辞官归隐,不求加封,择地江南溧阳安居下来。光武帝驾崩后,明帝刘庄不忘功臣,于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封史崇为溧阳侯,食邑一万户。史崇此种功成身退的仁智之举,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我以为,人最难能可贵的,不是一时之义举,而是毕生从善如流。这一点,恰恰在史崇身上表现得如此完美。史崇来到封地溧阳后,并未沉溺于过去的功德而恣意妄为、鱼肉百姓,而是“褰帏莅政,轸民之瘼,治尚宽简,不威而化,注重教化,发展农桑,兼顾渔猎”。正应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儒家文化思想。
史崇对溧阳贡献颇大,在他的亲力亲为、宽简治理下,溧阳农业经济、社会文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有记载云:“史崇莅任县政,关怀民间疾苦,治理政务宽容简要,对百姓不滥施威严而使其受到教化,城乡百姓皆安居乐业。”
从史料中,我能感受到史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据《建康志》记载,东汉时溧阳北域长荡湖水面浩阔,今前马荡、南渡荡、大溪黄山湖、河口三塔荡、沙涨荡等地皆在其域,湖区芦荡、湿地纵横,易生匪盗。当年,时有水匪渔霸祸害百姓,为平匪患,史崇曾多次率部进剿。至其晚年七十九岁高龄,仍不辞劳顿,亲自出马,驾船下湖追剿匪徒。公元八十二年端午之夜,由于湖中风急浪高,史崇所部官船不得不停靠湖畔休整。是夜,一群匪盗怀仇夜袭,史崇惊醒后毫不畏惧,持械力战,终因年迈体衰,寡不敌众,殒命长荡湖。百姓闻之,悲痛欲绝,纷纷赶来打捞英雄遗体,并对天祭拜……
史崇生前曾视察长荡湖南岸一山麓,言此处坐南朝北,视野开阔,是一块风水宝地。其后人为遂其愿,择地长荡湖之埭(即今埭头史侯祠所在地)为其招魂安葬,衣冠入冢,玉笏随棺。此事惊动朝廷,东汉章帝诏赠史崇司空,谥曰“壮”。东汉元初(约公元年)三世史茅因旧宅建祠奉祀,由史氏家族名人史实请尚书令左雄撰写碑文,镌刻制作了弥足珍贵的左雄碑,使史崇后裔知家史、明世系,世世不绝。史崇祠历经两千余年,屡毁屡建,至公元年冬又第16次被史崇后裔建成,已成为江南第一大祠、史氏第一大祠。
从现在的侯庙前小河石桥,经甬道两旁的石人、石马、石翁仲,依次进入祠门、仪门,仪门旁有“汲古泉”古井,为明朝海瑞所题,至今苍劲醒目。
英雄虽逝,英名不殒。历代文人志士观瞻史侯祠,必然为其生平事迹深深打动,并留下千古不灭的铭文墨迹。
◆◆◆◆◆
溧阳市旅游局出品
文字
陈志舜
编辑
刘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w/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