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物:蚬壳和螺丝壳
地点:溧阳上兴镇秦堂山遗址,省级文保单位
时代:年前,马家浜文化晚期
性质:先民们食物残余堆积
在溧阳上兴镇东塘村的一处坡地上,仅仅在地下1米处,就有一处年前的地下世界,不仅如此,先民们在此生活了至少年。经过3年两次小规模考古发掘,南京博物院和溧市文广新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伍,揭开了这处新石器聚落的冰山一角。
据了解,遗址面积达18万平方米,是目前已知保存面积最大的马家浜时期的文化遗址,文化类型延续到崧泽文化以及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直至唐宋时期。
前天,溧阳市秦堂山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召开。“这是到目前为止江苏境内发现的最为完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聚落的生活区被环壕包围保护,内部是生活区,外部是墓葬区,还有生产区......
下面这些图片,能告诉你年前生活的更多细节。
半月形穿孔石刀
石锛
石斧
一个孩子,在这里躺了年
看到这张图,你会不会感到心疼?大头小身表明被埋葬在这里的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的头还非常不自然地扭向了后方。这座编号M24的墓葬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这个可怜的孩子已经在冰冷的地下躺了年。
在那个时代,因为生活水平低且没有医疗条件,人的寿命只有现在人的一半,根据骨骼测定,当时的成年人一般只能活到三四十岁,而未成年人因为抵抗力和生存能力较差,夭折率非常高,在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甚至出现过一半是未成年人的墓地,由此也可以想见先民们的生活有多艰苦。
清理马家浜时期的墓地让考古人员非常头疼,因为探方中的墓葬太密集了,清理一个墓葬就意味着要破坏旁边的墓葬,清理下层墓葬就意味着要破坏上层的墓葬,在探方正中央,分别出现了7座墓葬和6座墓葬的叠加,甘恢元用“不敢动手”来形容发掘的困难,而这到底意味着当时聚落人口密度大,还是墓地使用的时间长,还需要根据随葬品进行进一步研究。
考古人员目前共发掘了35座墓葬,都是单人葬,没有发现合葬,这是否提示当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呢?墓葬中的随葬品也比较少,表明当时社会财富较少,且没有出现明显的贫富差距。出土文物中有石锛、石斧,那是男性的生产工具,而陶纺轮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纺线,陶制的网坠则表明,人们用鱼网捕鱼,同时没有见到随葬武器,也表明当时的人们生活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死人的陪葬品,其实透露的是大量活人的信息。
陶鼎
崧泽时期八角星陶纺轮
陶杯
陶纺轮和网坠
陶釜
玉是顶级奢侈品,破镜重圆式的远古信物
在秦堂山遗址,透闪石—阳起石类的软玉是当时最顶级的奢侈品,拥有一块挂在耳朵上的玉玦,或是挂在脖子上的玉管和玉璜,绝对可以傲视众人。
玉玦是半透明的石英类石料,就是切开一个小口的玉环。而玉璜则是半弧形,两端有小孔,可以穿绳系挂。而一件碧绿色的玉璜,虽然中间断开,却是比其它玉器更珍贵的一件,因为它象征着远古先民的信用。
据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宋建介绍,玉璜两半完全对称,玉石上的花纹可以无缝对接,这表明它不是意外断裂后再重新加工的,而是一种有意的制作。当年大玉璜制作完成后,先民们在它的中部开槽、打孔,然从中间将玉璜切断,这样一件玉璜就变成了两件,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成语“破镜重圆”,这是远古时代的信物,代表着某种约定和信物,但用途远比定情多。
在安徽的凌家滩和南京的北阴阳营,曾出土过同类的玉璜,这表明当时的某种文化力量已经扩散到非常大的区域,远古虽然蛮荒,但是文化交流已经非常广泛。
玉环
玉璜
玉玦
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玉器陶器等文物
东塘村有一条并不很宽的河道,河里随处可见往来的船只。
河道两侧是农田、菜地,“这地里就有陶片。”林留根说,几年前,有人在清理河道时,发现了很多红色、灰色的陶片,于是考古专家来此调查,发现了这处遗址。
从年开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溧阳市文化广电体育局、溧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组成考古队,用三年的时间,在这里考古发掘了多平方米。据了解,整个遗址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总面积约18万平米,中心区面积约3.2万平米,其中有年前的房址,有叠压现象的古墓、壕沟、灰坑等,出土了玉玦、玉璜、鱼管、陶鼎、陶罐、石钺、石环、八角星纹陶纺轮、陶豆、陶杯、陶釜、陶簋、陶钵、陶钺等文物,这些出土的文物已经被转移到南京博物院句容工作站。
专家说,年代不同,陶器的器形也不同,“像玉这样的随葬品,可以代代相传,不太能用来断代。但是,陶器在当时是生活必需品,易碎,用个几年就坏了,是用来划分年代的。”
通过碳十四测年方法的检测,以及对古墓、灰坑等出土文物的鉴定可以看出,这处遗址堆积层时间跨度是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到夏商周时期的广富林文化,间隔多年,当时江苏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活。年前
先民们吃上了水煮蚬
这处遗址有两条壕沟,考古人员对其中一条像“庖丁解牛”一样细细解剖。
这条壕沟东西宽13.5米、深2米左右。最吸引人,也最让密集恐惧症者们不忍直视的是:壕沟壁、壕沟两边的堆土上,到处是蚬壳和螺蛳壳,有的已经碎掉,有的依然完整,密密麻麻。
年前的溧阳,高温多雨,气候潮湿,先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里,有大片的水面,水产丰富,先民们会采集各种水产当作食物,而住地旁边的壕沟则被当作垃圾场,天长日久食用过的贝壳越积越厚。
这么多的蚬和螺蛳,先民们是炒着吃,还是煮着吃?南京大学教授黄建秋拿起地上的贝壳,细细观察,认为这些贝类没有被砸开的痕迹,而撬开贝壳又很麻烦,因此当时的人很有可能像我们一样,用水一煮,贝壳自然就张开了。
事实上,除了吃贝类,年前的先民们还吃鹿肉。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甘恢元告诉记者,在已经发掘到的动物骨骼中,鹿类最多,麋鹿、梅花鹿、麂子也有。这些动物的骨骼标本已被送去检验,以确定当时江苏大地上常见的野猪甚至老虎有没有被先民们捕获。
木头+泥巴造出50平方米圆形“豪宅”
在一片树林间,考古人员还找到了先民们居住的房子。尽管只发掘了房子的一部分,但根据发掘情况来推测,年前,先民们居住的是圆形房屋,大约有50平方米,在当时已经算得上“豪宅”了。
现场,甘恢元介绍说,他们在地上找到了红烧土和柱栋痕迹,其中的一个柱洞看起来很大、很清晰,而且还有植物茎秆的痕迹。“从现有的考古情况来看,可以确定,当时先民们采用了一种木骨泥墙的方法来制造房子:先用柱子搭起房子的框架,然后用树枝编织成墙,在上面抹上厚泥巴,然后火烧,使墙面和地面变得干燥坚强,最后再苫上草顶。”
那么,“豪宅”是否已经有了功能划分?比如哪里是洗手间,哪里是厨房。
甘恢元说,从现有的考古发掘来看,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功能划分。而且,这么大的房子,是居住一家人还是一个大家族,还不得而知,“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寿命当时的成年人也就活三四十岁
在住宅区不远处,是墓葬区。考古人员先后发掘了37座墓。这些墓葬,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奢华,他们都直接被放在墓穴中,都是单人葬,有的侧着、有的仰面躺着、有的趴着。在清理古墓的时候,考古人员也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墓葬太密集,其中一个墓坑中,出现了7个墓的叠加,清理一个墓葬就意味着要破坏旁边的墓葬,清理下层墓葬就意味着要破坏上层的墓葬……尽管年过去了,先民们的骨骼还在。其中一座标号为M24的古墓里,是一具有些发绿的瘦小骨骼,身体侧着,头还不自然地扭向了后方。“这是一个孩子,从他的骨龄可以看出来。”专家说。
考古人员介绍,年前,地广人稀,野兽凶猛,尽管人们已经过上了打渔、纺织的温馨生活,但难免受到兽类的袭击、病痛的折磨。“因为生活水平低,而且没有医疗条件,当时的人普遍短寿,根据骨骼测定,当时的成年人一般只能活到三四十岁。而未成年人因为抵抗力差,夭折也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出现过一半是未成年人的墓地。”如果,先民们生病受伤了,有没有药呢?甘恢元介绍说,目前,秦堂山遗址没有发现中草药遗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w/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