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溧阳市 >> 溧阳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国内首个曼生壶主题艺术馆将落地溧阳

来源:溧阳市 时间:2024/7/7
多年前,时任溧阳县令的陈曼生,以紫砂壶为载体,把诗书画印融于一壶,品茗论壶,盛况空前,书写了一个个因壶而生的精彩故事。曼生壶具有萧疏简淡、意趣自然的审美观,对当时以及后世的紫砂壶艺发展具有里程碑的贡献。日前,常州晚报记者获悉,为纪念陈曼生,由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中国剪报社、常州市曼生壶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曼生杯”全国陶艺设计大赛于近日启动,大赛面向全国院校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开展,将持续至明年9月初。中国剪报社原社长、常州市曼生壶文化研究院院长王荣泰告诉记者,常州是中国壶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此次大赛就是为了弘扬常州壶文化和茶文化。此外,面积达平方米的溧阳曼生壶文化艺术馆也正在积极策划推进之中。曼生壶从生活中来到文化中去对紫砂壶有些了解的人,一定听说过陈曼生和他的“曼生壶”。陈鸿寿(公元~年),号曼生。清嘉庆16年(公元年),43岁的陈曼生出任溧阳县令,历时6年。在溧阳为官期间,陈曼生兴水利、赈灾荒,刚直不阿,政绩卓著,他还主导编史修志,福泽后人。陈曼生工诗文、书画,善制紫砂壶,由他创作的壶被人们称为“曼生壶”。曼生壶的壶型众多,人们普遍称为“曼生十八式”。“曼生十八式”包括了石瓢、提梁、葫芦、合欢、匏瓜、井栏等在内的18款壶型。曼生壶去除了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简洁明快,壶身上刻有铭文诗句。时至今日,“曼生十八式”仍是紫砂壶造型的巅峰之作,陈曼生也成为公认的中国紫砂壶文化鼻祖。为什么曼生壶可以到达如此高度?据了解,早前壶的制作者主要为工匠,而陈曼生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在壶身绘画、篆刻,以文入壶,赋予了紫砂壶新的灵魂与生命,曼生壶也因此在紫砂壶历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陈曼生确立了萧疏简淡、意趣自然的紫砂审美观,整体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壶逐步从喝水的器具成为文人修身养性的载体,对当时以及后世的紫砂壶艺发展具有里程碑的贡献。一首《七碗茶歌》述说常州茶文化很多老常州恐怕都不知道,常州与茶也是渊源深厚,唐朝起至清朝,常州是全国著名的贡茶产区之一。王荣泰告诉记者,中国茶圣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就有引用自先秦时期《桐君录》中的一段:“……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意思是说,常州一带的人,都喜欢喝茶,还产好茶,有客人来了,主人都用清茶来招待。茶有沫饽,喝了对人有好处。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年)起,御史大夫李栖筠出任常州刺史,将晋陵阳羡茶列为御贡,在常州义兴与湖州长兴交界的顾渚山筹建贡茶院,至唐代宗大历五年建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规模最大的皇家茶厂,贡茶院有制茶工匠千余人,采茶工3万余人。历代沿用至清顺治三年停止,常州府奉命督造贡茶长达年。历代诗人的咏茶诗很多,但以七言古诗《七碗茶歌》最为著名,作者是卢仝,被世人称为茶之千古绝唱。“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王荣泰告诉记者,经过考证,卢仝正是喝了常州刺史孟简送去的晋陵阳羡茶才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表达了品茶的最高境界。溧阳曼生壶文化艺术馆项目正积极推进记者了解到,为了弘扬常州的壶文化、茶文化,一系列活动、项目在溧阳市落地。为纪念陈曼生诞辰周年,年首届“曼生杯”全国陶艺设计大赛启动,共有21家高等院校师生参与,征集到设计方案件,实物件套。目前,第二届设计大赛正火热进行中。目前,溧阳曼生壶文化艺术馆项目正在积极策划推进之中,这将是国内首个收藏、保护、研究、开发、展示以曼生壶为主体藏品的壶文化艺术馆。按照设想,艺术馆将重建“桑连理馆”“阿曼陀室”等与陈曼生相关的景点,打造“曼生十八式”溧阳原产地品牌基地,建立“曼生十八式”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建立全国大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实训基地。来源:常州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w/11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