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溧阳市 >> 溧阳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让中华文化在异域生根记我市三名外派华文教

来源:溧阳市 时间:2021-12-9

华文教育工作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特性的“留根工程”和“希望工程”。目前,我市由市委统战部、市教育局共同选派的3名外派教师,分别在德国、泰国和印尼华文学校支教。在海外疫情持续传播的特殊时期,她们继续留守支教,让华裔学生认识、热爱中华文化,也在工作中与异域文化不断碰撞交融。

发烧也坚持上课

“德国的华裔家庭特别重视汉语学习,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中文的认真劲头,不输国内大部分孩子。”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的老师朱馨宇,目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汉园中文学校支教,她表示,赴德2年多来,很多次被学生和家长的学习热情感动。

“德国目前疫情比较严重,课程都是通过网络来开展。”朱馨宇说,即便是上网课学生们也没有丝毫懈怠。

9岁的小朋友玥彤发烧了,上课之前,她的妈妈特意和朱馨宇打了招呼,很可能玥彤无法坚持,需要提前下线。结果,“那天,她上完第一节课身体支撑不住下线了,没想到过一会儿稍微舒服一些,她又重新上线,继续学习。”

而在之前线下授课的时候,华裔家庭风雨无阻送孩子学中文,更让朱馨宇感叹。“班上有个小朋友住在德国和荷兰边境,每周六他的爸爸需要开车2个小时送他来学习中文,路上的往返时间就有4小时,我们的上课时间是3个小时,这个时间,家长们就等候在教室外面。”

朱馨宇说:“有的家长担心小孩儿忘记中文,在家强制小孩儿说普通话,不允许说英语或德语。”

春节期间,朱馨宇和同事还通过线上教学活动,向学生家庭征集庆祝春节的节目,多个家庭积极响应,发来了诗词朗诵、古筝演奏、童谣演唱等多个形式的节目。

“逮”住学生的心

王静芬来自溧阳市文化小学,年8月踏上泰国国土,她面临的是截然相反的情况。“泰国学生特别尊重老师,看到老师会鞠躬行礼,面批作业时对老师行跪拜礼,但是课堂环境宽松,学生很难长时间专心。”王静芬说,这些年她已经渐渐适应了当地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出十八般武艺”来激发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化的兴趣,专心学习。

王静芬是支教的佛统公立华益学校唯一的中国老师。泰国近来在全国开展中文小导游比赛,为学生代表杜飞和莎莎辅导中文的工作落到了她身上。

王静芬说:“反复训练大人都会厌烦,何况小朋友。”有了心理准备,小朋友想偷懒,王静芬也有自己的办法。

每到中午的集训时间,杜飞和莎莎总不能准时出现。王静芬去操场“逮”他们,杜飞在玩足球,就陪他玩几分钟;莎莎在校园商店买东西,就帮她买两包薯片出来等着。渐渐地,2个学生养成了习惯,一到中午自觉来找老师排练。

最后,两人获得了佛统府第一名的好成绩,现在进入了全国决赛准备阶段。

王静芬还总结了很多经验、口诀,方便学生学习书法、国画等。“比如,学习书法前,我会让他们练习一套‘小手操’,让他们的手腕放松一点,以防他们习惯性把毛笔抓成了钢笔。”

一个神圣的贴额礼

在全民宗教的印尼,市花园第二小学的老师陆梦昳遇到了更多文化和习俗的隔阂,却也收获更多惊喜。

陆梦昳刚到印尼必利达学校上课就很烦恼,学生频频举手要求喝水或者上厕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是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要去厕所。“当地课程安排非常紧凑,除了早晨和中午分别有15分钟用餐时间,没有其他的课间休息时间,所有学校都这样。习惯于国内连贯教学,我特别不适应。”陆梦昳想了个办法,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学生喝水、上厕所。久而久之,学生中途离开课堂的次数大大减少,课堂效率也提高不少。

“在印尼的课堂,学生们也总能问出意料之外的问题。”陆梦昳说,学习课文《守株待兔》,讲到农夫把捡到的兔子做成了一道好菜吃掉了,一个学生突然发问:“兔肉好不好吃?中国人是不是什么肉都吃?”当时她就愣住了,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陆梦昳先了解了下,原来班级里学生大多没吃过兔肉,有的学生甚至是食素的,不少学生说除了鸡牛鱼没有吃过其他肉类。借此机会,陆梦昳介绍了下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引导大家尊重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

陆梦昳支教近2年,已经在陌生的国度里得到许多信任和爱戴。她说,每次课程结束,孩子们都会排队,一个一个和她握手道别。“突然有一天,一个孩子把我的手贴在他的额头上,然后说了再见。”陆梦昳不解其意,问了当地老师才知道,在印尼额头是很神圣的位置,给老师行贴额礼,是很高的礼节。

“被孩子们肯定、认同,我感觉到无限的动力,这么久的坚持和努力有了意义。”陆梦昳说。

据悉,3名外派教师的工作还将持续到今年6月或7月,让华裔孩子在异域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和今日中国故事。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w/10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