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护不容忽视
为统筹做好学期结束、寒假和下学期开学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祥和与有意义的假期,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防控工作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艰巨。各校要站在保护师生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今冬明春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严格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印发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寒假前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苏教体艺函〔〕41号)要求,务必压实学校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在思想上行动上绝不能有丝毫侥幸和松懈,切实落实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守护好师生安全。
各校要加强健康教育。放假前,学校要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组织开展一次疫情防控专题教育,引导师生和家长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切实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少流动、少聚集。适量储备必要防疫物资,随身携带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应佩戴口罩。养成勤洗手、“一米线”、公筷制、分餐制、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各校要细化假期校园管理和人员管控方案。校园原则上实行封闭式管理。师生员工假期原则上不跨省出行,非必要不出常州,出市向单位报备,保证行踪可追溯。特别是去往中高风险地区人员管理,建立“一人一档”。全市将对全校师生员工假期居住地及行程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汇总教职员工返常情况。
各校要继续深化联防联控制度。严格执行师生及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多途径细致摸排全体教职员工(含聘用人员)、学生以及共同居住人的苏康码信息(注意显示的姓名、日期)、健康状况、返校行程等,查盲点、补漏洞,绝不能顾此失彼。
各校要充分做好错峰开学准备。2月9日前,师生员工开始开学返校前14天每日体温监测记录,开学前一天,班主任要事先线上查验班级每位学生及共同居住人员的“一卡一码一表”以及部分学生复课证明,具体是《行程卡》《苏康码》《全市教职员工、学生及共同居住人开学前14天体温、健康码状况、行踪情况摸排表》。对有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行程史的师生员工还需查验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中高风险地区员工暂不返校。对不符合返校条件的学生,班主任要及时告知家长,做好记录和思想工作,同时上报学校,学校向市教育局基教科汇报。开学当日,学生要分批次有序返校。开学后继续落实每日消杀、因病缺课复课、学生晨午检等相关疫情防控制度,并将“一卡一码一表”以班级为单位汇总归档备查。
同时,各校要做好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能即时切换、无缝衔接,防患于未然。
2
有序做好复习检测工作
各学校要制定复习计划,实施好期末复习工作。班主任要在每日各科作业总量上进行统筹控制,确保学生作业时间不超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及时、动态跟踪教研(备课)组、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
各学校要严密组织好各学科期末检测工作,加强考风考纪教育,明确监考纪律,尤其要加强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考查科目检测的组织;要把好“考查方案、现场组织和成绩汇总”关,不能把考查学科边缘化;要认真组织好阅卷和质量分析工作;要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做好质量分析工作,分析要聚焦问题与差距,反思实施策略与质量提升的效度,研讨改进措施;要精心安排好期末考试后的课程,放假前各学科要完成试卷讲评工作,适时召开不同层面的师生总结会。
各学校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深入实施“学生成长记录(册)袋”评价,客观、细致、完整填写好相关材料,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要从严做好学生评语和成长记录手册的审核把关工作,及时把反映学生成绩和素质的材料发放给学生和家长,切忌评价流于形式、千人一面。
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者处理动物粪便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保持室内空气流畅。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流集中的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屈肘遮掩口鼻,防治飞沫传播。不要打完喷嚏后揉眼睛或接触粘膜部位。良好的安全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分开,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3
科学指导学生假期生活
各学校要发挥传统节日的涵育功能,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缤纷冬日”活动,体验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孩子的实践体验、情感体验、生活体验,锤炼品格。各校要切实做好寒假作业总量统筹,确保学生每天的书面作业量不超过平时作业数量要求,切实控制各科作业累加后的寒假作业总量,提倡布置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性、体验性、探究性作业。有效提高学校图书使用率,组织好学生寒假读书活动。
各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将寒假的各项安排和要求告知家长,将国家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决心传达到每个家长,动员学生家长在假期不要盲目跟风参加社会补课,更多安排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发展自信。指导家长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安排学生从事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监督孩子绿色上网,控制孩子使用电脑和手机以及其他电子产品的时间,及时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不当行为,积极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各学校要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xs/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