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牌坊、长荡湖游船
溧城镇同仁堂药店门头
……
作为溧阳人
你知道这些精美的仿古工艺
是谁造的吗
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
他叫陈锁芳
一位从事木匠工作近60载
曾多次参与故宫古建筑群的修缮工作
至今仍坚守着传统工艺的古典木匠
今天
就和小掌柜一起来听听
陈师傅和传统工艺“相知相伴”的故事
43岁离家北漂,情定传统工艺穿过古雕刻的庭廊,抚摸着精雕细琢的八条龙太师椅和带有龙凤雕刻、贴金彩绘的廊檐……走进陈锁芳的家中,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在十几平米的工作室里,陈锁芳拿出了当年工作时的照片向记者兴奋地介绍着他木匠生涯,而在他的记忆中,那段“北漂”的往昔岁月仍如昨日般清晰。
陈锁芳年出生,上黄镇浒西村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具木匠师傅,17岁时,陈锁芳就秉承家传学做木匠,当时在本地公社农具厂也是一名响当当的能手。由于勤学苦练,热爱钻研,别的木匠或许只会制作一类木器,但他却是农具、家具、船等样样精通。工作中,陈锁芳渐渐发现自己对古典家具和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开始自学,并试着模仿”老古董“制作一些木器。
年公社农具厂关闭了,43岁陈锁芳却不甘寂寞,想着去北京闯一闯。刚开始陈锁芳在北京的一家古典家具厂做了3个月的木匠,由于业绩突出升为副厂长。随后,他又跳槽至北京城建集团专业从事古建筑维修的分公司。“我能做一些北京木匠都做不好的活儿。”陈锁芳略带得意地说,北京的天气干燥,家具容易出现裂缝,想把家具做的又好看又耐用相当考验木匠的技艺。不到两年,一起出来闯荡的人里只有陈锁芳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陈锁芳却觉得异常充实,刚开始只是为了谋生,而后却越来越对古代传统工艺着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故宫招聘维修古建筑雕刻的木工。北京木匠行业的精英们蜂拥而至,跃跃欲试。精湛的古建筑技艺和丰富的安装经验让陈锁芳脱颖而出,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录用者。在故宫工作期间,他仔细研究明、清两朝建筑中的雕刻艺术,将工作做到极致,将极致渗透到每一次雕刻之中。在北京,除了故宫,北海公园的船只、三元立交桥等都有陈锁芳参与制作和维修的足迹。
坚守传统之“道”,回乡造福桑梓年,已经65岁的陈锁芳退休后回到家乡上黄,由于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他从未停止创作,每天和木头打交道至少九小时。小到桌椅大到船只、门头,他始终沿袭古时的技法,秉持以高水准高质量的态度制作每一个作品。
“老师傅不能丢了手艺啊!”陈锁芳随意拿了一张小板凳和记者细细说来。“你看我这张板凳用了24个榫子,做制作的板凳和桌子不用一滴胶水、一颗钉子,都是靠组装而成。”不靠粘合剂和钉子能保持坚稳,这是怎么回事?陈锁芳告诉记者,古代的木匠们非常聪明,利用了一种榫卯结构,按照工匠界说法叫“开榫打卯”——即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的方式进行组装,凸出的地方叫榫,凹下去的地方叫卯。如此组装,其契合程度是任何螺丝和铁钉都比不了的。遵循木质纤维的特点制定最恰当的榫卯,这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也是陈锁芳最希望传承下去的“道”。
采访中,一位村民来到他家,问陈锁芳是否有空帮他修门,“有空,待会就来!”他立刻应道。在回来的11年里,陈锁芳受人之托,不计成本地制作了天目湖牌坊、上黄阁门头、溧城镇同仁堂医药公司门头、溧城镇帝豪大酒店门头、长荡湖游船、夏陵村四角亭、吴家村文化长廊、白云鹿场门头等一系列作品。此外,陈锁芳近年来共计制作了余根拐杖赠送给了街坊邻里的高龄老人及埭头、后六和溧城镇的敬老院。
小掌柜
文字、摄影
邹迪
编辑
刘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mj/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