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闻溧阳大石山摩崖石刻再度开放参观,有幸与友人一起一睹石刻真容。
李白手书“壮觀”
明代石刻“龍門”
宋代石刻“龍洞”
摩崖石刻“龍”
观景平台远眺瓦屋山
大石山美景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大石山之行恍若隔世,入门处曲径通幽豁然开朗,门外是世俗喧嚣的车水马龙,山谷内世外桃源般宁静淡雅。无论是于野,于市,于朝,大石山都是理想的天上人间!
摩崖石刻美图:
历代骚人墨客,名流雅士游览此山,吟诗作词,镌刻墨迹,留下许多人文景观。
游人从东坡攀上,迎面见一石崖上刻有正楷“通幽处”三字,再向上攀登,见有近似颜体的“龙门”二字,旁署“皇明丁酉岁(公元年,明嘉靖十六年)彭谦书”,近在咫尺的龙洞左面峭壁上,有大楷书“壮观”二字,字迹遒劲,刻凿清湛。大字右旁用篆文署上“唐李太白”。
伫立崖下,翘首而望,见下款为“皇明彭谦刊”。
走近洞口,见其洞口一块石上,刻有一尺见方的“龙洞”两字,落款是宋理宗年间汴京赵氏,多年,字迹清晰,显有灵气。
洞口两侧有“过此一关,遗我百虑”一联,游者读后,觉得心中天地更宽。
游人再从狭窄而陡峭的人工凿出来的石阶而下,扶着奇状怪石,便进入“仙人洞”,洞的上方一块几十吨重的菱形巨石压着洞顶,洞并不大,能容10多人,洞的四周都是不规则的石块,洞的东面,有一条一尺来宽的石缝,从石缝中朝东纵观山下风景,体会着“佳景一窗足”的道理。 元代诗人蒋时中,深秋游览龙洞后,看到龙洞前瘦藤倒挂,想象龙住水底宫中和飞天降雨的情景,便写下了《龙洞》游诗: 大石山头兀盘石,下有灵物阻深宅。 珠宫弄月跃泉光,墨池飞云沛甘泽。 瘦藤倒挂古洞前,仙坛秋静明翠烟。 龙兮冬卧春乃起,素鳞闻雷飞上天。 游人走出龙洞,在二道峰的“飞来石”前驻足,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石,飞险、耸峙、倚向悬崖。“飞来石”就象摆在板凳上的鸡蛋,随时有滚下山去的危险。现代好事者在其七八米高的石头东侧涂刻着“高明”二字。游者好奇,伸出双手,用尽力气,欲推石下山,它却巍然不动。 由“飞来石”往南沿着百余平方米的石壁脚下往南走七八米,便见石壁上刻有“登龙山”古诗刻一首:“古洞谁开一窍深,凄凉遗迹久幽沉;天随鸟尽江如练,社至龙归风满林。新构留云常昼螟,疏棂过后是秋阴;登临何必重阳去,景物悠然日可寻。”左署“嘉靖丁酉仲秋彭谦书,”楷书字迹秀丽,章法清楚秀丽。古诗上方便是现代人凿刻的“游者万岁”四个大字,游者读后,褒贬不一,或留芳百世,或遗臭万年。 中峰排石西侧,悬崖边上,古代人凿有一个直径七八十厘米的二只石锅,锅边刻有“幽泉”两字,锅内幽泉映日,终年有水,据说民国廿三年大旱之后也未干涸。岩石上方刻有“西方捷径”。纵观大山脚下,万丈深崖,崖壁绿树葱茏,修竹红枫。另一壁上刻有民国廿一年无锡殷学炜的行楷“观自在”。
溧阳方志云:
出溧阳市区往西10里,由公路向南4里,在紧靠公路旁的仙人山后方有一座高山,名为“大石山”。此山石中有一天然洞隙,能容数十人,上下有石级可登,古代文人墨客爱来此游玩,多留有题咏。现在,大石山山崖上,留有清晰的摩崖石刻七处:淳祐戊申()古汴(河南开封)赵旰夫书的“龙洞”,皇明丁酉岁()彭谦书的“龙门”及《登龙山》诗,嘉靖丁酉彭谦补刻的李太白题写的“壮观”,民国21年()秋无锡殷学炜书的“观自在”,石洞门两旁的“过此一关,遗我百虑”,山顶部的“高明”,均无落款。上述七处,除“龙洞”外,旧志都未记载。
特别值得珍视的是,在山石东崖上,李白所书的“壮观”石刻,至今仍完整无缺。只要天气晴朗,在半山腰就能看到。这两个苍劲大字,书法工整端庄,具有铁划银钩之妙。山东济宁的太白纪念馆,也有块“壮观”碑,是清嘉庆年间疏竣运河时挖得。仅二字的碑,至今只有一个“观”字了。他们把这一个字视为珍宝,妥善保存。相比之下,大石山的“壮观”石刻是完好无损的,就更显得珍贵了。
据史书所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来过溧阳。而李白所书的“壮观”二字,相隔七百多年后,由明代彭谦补刻在大石山顶,其中的真伪和流传由来,以及与山东济宁碑的关系——由于史料缺乏,都是留给我们后人待解的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gr/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