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朋友〗点击标题蓝色“名仁汇”
两年前,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牵动着无数人的味蕾与乡愁。如今,经过一年多的拍摄制作,《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即将登陆央视,与观众见面。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依然定位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并将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多个人物,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舌尖》第二季将于年4月18日至6月6日,每周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的21:00、纪录频道(CCTV-9)的22:00同步开播。
《舌尖上的中国2》就快来了,这一次,终于有了常州美食的俏影。央视去年底先后来拍摄了两次,《舌尖》总导演陈晓卿去年10月份发的一条微博似乎提前露了个底。“溧阳有三黑,都是美味:黑米、扎肝、雁来蕈(音同“讯”)。每年秋天,苏浙皖交界的松林里,会低调长出一种比小指尖还小的蘑菇,只有十来天时间,这些鲜美的精灵会突然隐身不见,只等到翌年大雁南飞。”
充满诗意的几句话,来自陈晓卿去年10月7日的一条微博。这条微博,难道预示着《舌尖》第二季,将出现常州美食的身影?没错!那它到底是什么美食,能够入了《舌尖》导演挑剔的法眼,从而将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面前,展示常州美食的独特魅力和饮食文化?它有一个大多数常州人从未听说过,却充满了诗意的名字:雁来蕈。这是一种产自溧阳山中的野生菌。
陈晓卿的微博,道出了雁来蕈的颜色:深褐色;也道出了它生长的主要季节。深秋时节,大雁南飞,是溧阳人采食雁来蕈的季节。雁来蕈,学名叫“松蕈”,担子蕈纲、伞蕈科,它盛产于溧阳北部的瓦屋山区以及溧阳的南山地区。这是一种迄今无法实现人工培植的菌类,完全野生。从小长在溧阳山里的孩子都知道,其实除了秋天,春天的四五月份,也生长雁来蕈。
老溧阳回忆,雁来蕈最喜欢生长在松树下的茅草丛里,特别是下过雨后,一丛一丛会冒出很多。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到松林中去捡拾雁来蕈,一会儿就能采到一篮子。不过,随着山区的开发,很多丘陵变成了茶园和果园,松树少了,雁来蕈也就少多了,因为量少味美,现在价钱抬得很高,个头越小的因为口感更鲜嫩,也就更贵,最贵的时候能卖到80元一斤,伞盖大的,也要卖到三四十元一斤。
用雁来蕈炖豆腐的汤拌饭,那个鲜啊!
在溧阳的高档宴席上,凉拌雁来蕈常作为一道开胃凉菜出现。但它最家常也最普遍的做法,是炖老母鸡汤、炖豆腐之类的煲菜,加入几朵雁来蕈,特别提鲜入味。
还有一种常用的吃法是将雁来蕈熬成酱。将拣洗干净的新鲜雁来蕈入锅,用植物油略炒,加入很多嫩生姜片、一点盐、一点酱油、一点白糖,烧沸,撇去浮沫,转小火烧半小时,起锅,冷却后食用。这样熬煮出来的“雁来蕈酱”,咸鲜微甜、香味醇浓,鲜美无比,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溧阳的女人们会一次做一大盆,分装在几个广口玻璃瓶里,送给亲友或是冷藏在冰箱里慢慢享用。
溧阳人喝稀饭时喜欢用熬好的雁来蕈酱佐餐,烧其他菜时也放一点作为调料提鲜,或是吃面时用雁来蕈酱拌面,那真是鲜美无比的享受。不过,因为身价不菲,加上一小勺雁来蕈酱做浇头的面,就要卖到20元。
雁来蕈味美,采拾之后的加工却十分麻烦。要摘去根端后,放在清水里反复浸泡、反复清洗。讲究点的人,要用筷子逐个轻轻敲击,去净蕈伞中的泥沙,然后置于通风处晾干。这绝对是个工夫活,即使早晨就开始浸泡,差不多要到晚上才能熬成酱。
部分照片取自网络,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24小时删除。
————————————————————
*欢迎加入名仁汇,在各大门店可以不定期享受购物特惠哦!
*查找这个订阅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angshizx.com/lysgr/8236.html